臺企加速布局印度 外派印度必修課:複雜簽證、稅制、社保規範

發稿時間:2025/11/26 11:54:44

(中央社財經訊息服務20251126 11:21:12)印度是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吸引許多臺灣企業進軍投資拓點與外派,但是在高成長機會的背後,印度複雜的簽證、稅制及社會保險規範,正為企業人員外派計畫最容易踩雷的3大挑戰。企業在規劃員工外派至印度的過程中,該如何因應複雜的法規,以及在外派人才流動的背景下,如何在合規性與靈活性之間找到最佳平衡。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舉辦「掌握印度新契機研討會」,探討印度的簽證、稅制及社會保險規範,並剖析臺灣外派員工計畫可能面臨的問題,協助企業在跨境布局中實現穩健合規、把握市場先機。

掌握印度新契機研討會
掌握印度新契機研討會

外派印度留意: FRRO 登記、所得稅制度、稅務居民身分

Ernst & Young India Partner Shalini Jain指出,臺灣員工外派印度時,除了辦理工作簽證,入境後還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FRRO登記(外國人登記流程指南),若未依規定登記,不僅需繳納罰款,甚至可能面臨無法出境的後果。另外她提醒多數臺企常忽略另一項關鍵成本,在印度工作的臺灣員工,除了所得稅以外,另須繳納社會保險(Provident Fund),若未納入薪酬成本事前規劃,往往導致企業及員工雙方感受到負擔驟增。

此外,印度有嚴格的所得稅扣繳制度,雇主除了按月繳納扣繳稅額之外,另有季度和年度的申報義務。印度稅法對於稅務居民的定義十分複雜,稅務居民又分為常駐居民(ROR, Resident and Ordinarily Resident)與非常駐居民(RNOR, Resident but Not Ordinarily Resident)。除了檢視員工當年度在印度的居留天數之外,也要往回追溯之前10個課稅年度的居留天數。若成為常駐居民,就得依全球所得在印度申報。

臺灣稅務也受影響 公司架構、薪資發放地都是關鍵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諮詢服務執業會計師林鈺芳說明,外派員工在印度的工作期間是否須繳納臺灣所得稅,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例如公司在印度的營運型態是分公司或是子公司、薪資是否移到印度發放等。若員工面臨雙重課稅的情況,企業應檢視租稅協定相關規範,爭取協助員工免除雙重課稅。

林鈺芳進一步提醒企業可提前規劃補貼策略,舉例若一名外派員工的年度課稅所得新臺幣150萬元,在臺灣適用的邊際稅率20%,在印度適用的邊際稅率是30%,若再加計12%公積金(Provident Fund),在多重稅負疊加下,員工的租稅負擔可能因外派而大幅增加,企業應思考合適的稅負補貼機制,避免影響員工的外派意願與人才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