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征爾認為,交響樂與歌劇是音樂雙支柱,他也將此視為終身信念,每年音樂塾會實際製作一齣完整歌劇,帶著年輕世代深入古典音樂的精華與堂奧。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陽光普照。維歐蓮(Violaine)拿著法國號,和上百名樂手共同站在活動現場,準備為活動帶來音樂與朝氣。也因為有了他們,示威遊行時常就像場嘉年華。
歐美最近吹起一股炫書短影音#BookTok潮流,讓奇幻小說《第四翼》賣破1200萬冊,掀起如《哈利波特》般狂熱,在社群時代,書籍不再只是靜靜擺在書架上,而是成為讀者願意驕傲展示的「心頭好」。
「不貳偶劇」看似一人劇團,卻在郭建甫的靈活調度下,開創與不同劇團合作及跨界的道路,「堅持下去,專一不二」,為布袋戲演出找到不同的可能性。
4萬元換1元,實為不到百年內所發生的真實事件,以現在的價值觀來說,萬元面額鈔票是稀奇,儘管現在不能作為真正的貨幣使用,但對後世而言,仍是一堂付出代價高昂的歷史課。
馬水龍遠行10年了,想起一次跟朋友開車上陽明山,就在停車買饅頭吃貢丸湯之際,馬老師迎面而來,襯衫牛仔褲,溫文儒雅又瀟灑,那樣的偶遇與形象,是我心中永恆的馬老師……
「下面一位!」電視機傳來熟悉胡瓜的聲音,節目《綜藝大集合》22年種下與台灣各地鄉民連結的種子,製作人張智傑說:「被鄉親緊握的暖和雙手,是節目傳遞幸福的能量」,這就是他製作電視節目的使命。
從楊千鶴到楊双子,台灣女性走過百年歲月,過程曲折坎坷,一如台灣自身的命運,透過兩位女性細膩的視角,走出苦大仇深與宿命悲情,讓世人看到台灣命運的無限可能,也啟發著無數台灣主體意識的種子。
台語文翻譯世界文學經典,近年出現不少優質作品,不只內容精彩,翻譯到位,對學習台語有很大的幫助,也讓讀者透過不同的語境了解原來的故事。但條路看似正在蓬勃發展,卻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林東榮自稱正港台語人,退休以後挑戰翻譯日本經典文學《羅生門》,反覆推敲日本文學的精髓與「台語文」之美,對林東榮而言,「台語文」這條戰鬥之路沒有停止的時刻,身為「台語人」,只有向前行,不能往後退。
譯者洪淑昭歷經7年時間翻譯,期間陪伴丈夫抗癌,最終完成此書,她永遠記得丈夫生前向她掛保證「若沒人要出,他來出」,她在書中向丈夫承諾,台語這條路,她會繼續走下去。
呂哲文是台灣第一代曲棍球國手,40年間牽線許多台灣隊伍來美國參加曲棍球賽,「我每年都盯著旗桿看,我都請僑胞來看比賽要帶著國旗,一看到旗桿上國旗被拿下來,我就請大會再升上去。」
佇立在街角的雕像,無辜被封鎖線纏繞,一名街友與之面對,彼此心心相映,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淪落人,也許特別能理解各自的處境。
《王哥柳哥遊台灣》1959年在台灣上映後獲得好評,主角王哥跟柳哥更成為共同的時代記憶,65年過去,餅乾盒上仍有兩人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