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唐獎得主王賡武南方視角看華人 填東西漢學缺口

2020/6/20 14:31(6/20 14:4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唐獎基金會今天揭曉2020年漢學獎得主,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王賡武獲得殊榮。學者分析,王賡武關注海外華人,以南方視角另闢蹊徑,補上了東西方漢學研究的缺口。

唐獎基金會今天公布的得獎理由,盛讚王賡武在中國的世界秩序、海外華人以及華人移民變遷等領域上具開拓性且深入的剖析。相較於傳統上從中國內在觀點或由西方相對視角來觀看中國,王賡武透過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獨特視角理解中國,對中國的世界地位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表示,中國人研究中國史,往往站在華夏民族的中心觀點;而西方的漢學研究,早期聚焦於中國周邊與境外的民族,例如匈奴、鮮卑、突厥等,被前史語所長傅斯年稱為「虜學」。然而正是「虜學」彌補了中國學者忽略的視角,讓漢學研究更為完整。

陳國棟指出,東西方漢學研究互補下,看似已非常完整,卻仍有一個地方遺漏了,就是海外華人的部分。台灣和中國大陸政府都有注意到為數龐大的海外華人,但所產出的著作和報告,多是從自身視角出發,出生印尼的王賡武,具備更好的條件,加上豐富的學識涵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因而能另闢蹊徑,對學術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海外華人研究並不容易,陳國棟分析,除中國文史的學養,由於南洋地區曾長期受歐洲國家統治,研究者也必須對舊殖民母國有一定的瞭解,不只是在語言下功夫,對各國的學術傳統,也要具備一定的知識。

王賡武正是具備了上述條件,開創海外華人研究視角。陳國棟表示,王賡武的父親是教育家,也曾在殖民地政府任職,從小給予他中國文化的薰陶,加上後續接受的正規英式教育,具備紮實的西方學術訓練,讓他的具足了研究的最佳條件。

陳國棟指出,王賡武出版的英文回憶錄Home is not here(家園何處是),就呈現出海外華人獨特的背景。華人到東南亞定居,卻又不完全定居,始終心繫家鄉故里,如此特殊的情感和認同,正是吸引王賡武持續深入研究的原因。

根據唐獎基金會提供的資訊,王賡武認為現今海外華人,有著複雜的認同。他們在各地經歷後殖民的國族建構過程,但對移居地的國族認同,並不排斥華人的文化認同。王賡武根據各種歷史因素,分析了多種「華人性」的歷史建構過程,華人群體以各自的華人性身分認同,參與移居地與中國的各種事務。

陳國棟指出,放在當下的世界,新移民研究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除了學界關注已久的華僑、猶太族群,韓國、印度的移民也是一個顯著的研究焦點,王賡武的研究途徑,值得海內外學者效法。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胡曉真表示,接受台灣教育長大的人,看待中華文化往往是相當本位的,視角比較單一,甚至可以說是理所當然、自以為是。王賡武卻提供了一個不內不外、又內又外、在內與外之間扭轉的視角,給予當代學者相當大的啟發。

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唐獎漢學獎在國際的重視與日遽增,候選人一屆比一屆多,領域也一屆比一屆寬廣。他分析,王賡武於今年脫穎而出,有一個非常不傳統的地方,傳統研究侷限在中國本身與周遭地區,王賡武將注意力拓展到海外,包括華僑、海洋史等,讓整個中國歷史研究更完整、更有創意。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唐獎的「漢學獎」獎勵的是廣義的漢學,包括思想、歷史、文字、語言、哲學等領域,旨在表彰漢學領域的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在當前國際化的社會,漢學研究意義尤其重大,可以豐富人們的人文知識,增進對世界的認知。(編輯:陳政偉)10906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