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作家法蘭克福書展簽售 德譯本牽起台德情感連結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法蘭克福19日專電)法蘭克福書展今年全面開放書籍販售,台灣館為4位作品有德譯本的台灣作家舉行簽售會。資深譯者白嘉琳認為,提高台灣文學作品在德國能見度相當重要,「如果德國讀者愛上一位台灣作家,就會想了解這個地方,甚至關心它的未來。」
以B2B版權交易為主的法蘭克福書展,今年首度開放所有展館向一般讀者販售書籍。台灣館因應新制,現場販售多部台灣文學作品的德譯本,邀請今年重點作家現場簽名,包括旅德多年的陳思宏、犯罪小說新星蕭瑋萱、以奇幻靈異題材見長的資深BL作家蒔舞,以及金漫獎新人獎得主小峱峱。
泰國出版人Theerapat是蒔舞的忠實讀者,特地趕來簽售會見偶像。他表示,自己讀過蒔舞所有小說,認為「她筆下的人與超自然的關係、介於人與非人之間的思考,非常迷人。」
來自比利時與瑞士的德語讀者Carola與Genevieve因為想認識台灣走進台灣館,一人購買陳思宏的「鬼地方」,另一人挑選蒔舞的「巫者」,希望透過書展這個難得的機會,透過閱讀了解原本不熟悉的世界。
根據德國圖書交易協會統計,德國每年出版的新書中,約85%為德語原創書籍,翻譯作品僅佔15%,其中7成來自英語世界,亞洲語言作品不到3%。
中德資深譯者白嘉琳(Karin Betz)告訴中央社,台灣文學的德語譯本仍舊稀缺,對多數德國人而言,台灣是一座陌生的島嶼,譯作能讓讀者以沈浸的方式體驗台灣社會樣貌與日常細節,「是旅遊指南無法取代的文化傳遞媒介。」
她以翻譯蕭瑋萱犯罪小說「成為怪物以前」時的經驗為例,分享她第一次讀到「在寺廟入口處有人在玩兩塊半月形木片」時完全無法想像那是什麼,後來在翻譯小說的過程中,逐漸明白那是台灣常見的祈願方式「擲筊」。
過去曾將金庸、莫言、西西等中港重量級作家譯為德語的白嘉琳指出,譯者不只是語言轉換的橋梁,更是帶領讀者理解另一種文化思維的嚮導。
她近年轉為專注翻譯台灣文學,希望讓德國讀者理解華語世界內部的差異,看見台灣在語言、歷史與社會價值上的獨特性。
「如果德國讀者愛上一位台灣作家,就會想了解這個地方,甚至關心它的未來。」白嘉琳說,閱讀能產生的連結正是文學帶來力量,也是台灣文學作品需要更多出現在德國市場的原因。
而這樣的雙向情感連結,也帶給台灣創作者力量。作品「鬼地方」今年出版德譯本的陳思宏指出,許多作家都和他一樣脆弱,在出版市場艱困、書難銷售的情況下,創作常伴隨掙扎與孤獨。
陳思宏說,「所以每次來到簽售會這樣的活動,遇到讀者都特別感動。雖然人數不多,但只要有人真誠地對我說一句『我讀完你的書』,就像吸收了維他命,能獲得飽滿的寫作與前進動力。」(編輯:陳慧萍)11410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