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與營運間找平衡 長榮航:ESG非加分題是必修課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日電)長榮航空在標普全球企業永續評鑑(CSA)中奪下全球最高分,並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JSI)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永續長劉嘉文表示,從甘蔗渣吸管、鯊魚皮仿生薄膜技術到規劃SAF航班,長榮航以創新融入永續,「ESG已不是加分題,是必修課程。」
2024年,長榮航空在標普全球企業永續評鑑(CSA)中脫穎而出,不僅擊敗全球61家受評航空公司,拿下航空業最高分,更首次入選道瓊永續指數的「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助陣台灣航空業在國際ESG舞台嶄露頭角。
劉嘉文對中央社記者表示,這項榮譽並非一蹴可幾,2019年起,長榮航便開始籌備永續評鑑,2021年第一次參賽,4年後才突破重圍,奪下第一。
「成功的關鍵不是單一措施,而是完整的推動架構」,他表示,長榮航以董事會層級設立「永續委員會」,執行面則成立跨部門的「企業永續委員會」,並劃分9個工作小組,涵蓋環境、社會與治理三大面向,系統性推動減碳、供應鏈管理與社會責任。
「永續和安全、服務一樣,是長榮航空的3大核心目標」,劉嘉文強調,「ESG對企業而言,不是加分題,已是必修課程。」永續不再是額外的專案,而是融入日常營運的基本準則。
從鯊魚仿生膜到供應鏈競賽 長榮航打造減碳新典範
在此次評鑑中,長榮航在環境面向獲得產業最高分,劉嘉文舉例,長榮航從小處著手,包括將塑膠吸管更換為以甘蔗渣製成的環保吸管,紙杯則使用無淋膜塗層的永續林木紙。
更具突破性的創新,來自於導入新技術,長榮航在一架波音777F貨機外層黏貼由德國漢莎技術公司與化工大廠BASF合作研發的仿生薄膜AeroSHARK,模仿鯊魚皮結構降低飛行阻力,可節省近1%燃油的理論值。
「別小看1%」,劉嘉文說,單趟航程燃油消耗動輒百噸,累積下來的減碳效益極為可觀,未來長榮航計劃將這項技術推廣至全貨機隊。
供應鏈管理也是重要考驗,劉嘉文指出,長榮航針對採購金額占比逾9成的供應商,每年進行永續評比與競賽,對低分業者給予輔導,促進供應鏈共同減碳。
今年5月,長榮航更率先加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整合型永續計畫」(ISP),成為東亞首家、全球首批參與的航空公司,目標是在2025年10月取得認證,屆時採購流程將導入國際標準。劉嘉文表示,永續不再只是供應商的附帶條件,而是被視為與品質、成本同等重要。
SAF減碳8成關鍵效益 原料不足與高價成瓶頸
在所有減碳策略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永續航空燃油(SAF),這種以廢食用油為原料的燃料,經驗證明在全生命週期平均可減碳高達8成,被視為航空業邁向淨零的關鍵。
長榮航自2023年起陸續試航SAF航班,東京羽田—松山航班使用過40%比例混合燃油,仁川—桃園航班達30%,單趟即可減碳1萬4000公斤。
今年,長榮航與台塑石化簽下5年合作備忘錄,自2026年起供應超過2萬噸SAF,預估可減碳至少5萬噸。
劉嘉文透露,目前長榮航在歐洲航點已常態性使用2% SAF,今年美國休士頓與日本大阪航線也將陸續跟進,2025年預計能掌握約1萬噸SAF,但只占總用油量的0.5%,顯示SAF推廣仍面臨瓶頸。
首先是原料不足,劉嘉文說明,台灣1年僅產出十多萬噸廢食用油,其中更有6到7成外銷,即便台塑石化啟動生產,2025年產能也僅5000至6000噸,遠低於需求,為解決問題,國際間採用Book and Claim機制,讓航空公司可在某地添加SAF,但將碳減量效益登記至其他航線,避免燃油運輸造成額外排放。
其次是成本高昂。劉嘉文坦言,目前SAF價格是傳統燃油的3到5倍,航空公司難以長期吸收,若未來須反映在票價上,「必須建立國際性的透明機制,例如類似燃油附加費,市場才會接受,所幸民眾的減碳意識正在逐年提升。」
4大策略並進 長榮航加速淨零轉型
劉嘉文指出,雖然航空業碳排占全球總量僅2.5%,卻因單趟耗油龐大而備受關注,長榮航依循IATA方向,規劃4大減碳策略。
第1,機隊更新。長榮航持續引進高效能機型,787仍在交機,2027年將迎來A350-1000,2029年則有A321neo,新機型可提升約20%燃油效率。
第2,運航效率。透過精準燃油計算、電子化手冊減重、優化航路等方式,進一步降低油耗。
第3,SAF推廣。持續擴大使用比例,並推動在地供應鏈。第4,碳交易機制:參與國際市場,抵銷無法避免的排放。
除飛行作業外,長榮航也著手地面減碳,劉嘉文舉例,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更換LED燈具,並逐步提高綠電使用比例,預計2025年可達到10%。
展望未來,劉嘉文坦言,標普永續評鑑的題組每年都有20%至25%變動,意味企業必須持續精進,才能守住難得的榮譽,但他更看重的是企業文化的轉變,即在長榮航,永續不再只是上層指令,已經成為員工自發行動的共識。
「長榮航要以創新成就永續為核心,在減碳與營運間找到平衡。」劉嘉文說,這不僅是外部的評比挑戰,更是長榮航空邁向淨零之路的長遠之道。(編輯:林淑媛)11410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