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妙以小說探尋父親未竟之夢 「青色之花」重現家族記憶【專訪】

(中央社記者趙彥翔台北20日電)台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多年來推動兩國文化交流,並透過書寫與台灣建立連結。她近期推出首部小說「青色之花」,將父執輩逐漸消逝的記憶與多年來蒐集的史料化為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描繪白色恐怖年代的家族歷史。
一青妙小檔案
- 年齡:48歲(1970年出生)
- 學歷: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學習院女子高等學校、學習院女子中學校
- 經歷:作家、牙醫、舞台劇演員
- 與日淵源:父親是台灣人顏惠民,母親是日本人一青和枝,台日混血。在台灣出生,11歲回日本定居,中學、高中與日本天皇子女念同一所學校。擔任台南親善大使,促進台日文化交流
在尋根的過程中,一青妙認識了幾位父親的舊識。近年他們相繼離世,讓她更急切地想記錄下這段逐漸消逝的時代記憶,也催生了這本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
名為父親的鄉愁
一青妙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她直到年近40才意識到自己的台灣身分。2009年,她在東京老家重建前整理雜物時,意外發現父親留下的一個箱子,裡面滿是照片、筆記與日記。「那一刻,我才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自己有個台灣爸爸。」
幾年後,一青妙以日文出版首部以父親為主軸的紀實散文集「我的箱子」。她說,那本書出版後,日本讀者都很驚訝她有個台灣爸爸,也好奇問她的身份認同。
「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在別人眼裡,我是這樣被看待的。」自此,她開始深掘父系家族的歷史,迄今寫過2本非虛構作品與4本旅遊書,焦點都是台灣。
「對我而言,書寫始終是我連結台灣的方式,而我與台灣的連結就是我的父親」。
「青色之花」的時代印記
7月出版的小說是一青妙探索父執輩記憶的最新嘗試。
一青妙說明,「青色之花」是浪漫主義的重要象徵,代表對永恆理想與不可及之物的追尋。她在翻閱舊照片時,發現父親於一張登山照片背面寫下對「青色之花」的追求,最終也成為小說的母題。
小說描寫3位女性在父親皆過世後,偶然在不同場合發現父親們就讀台大地質系時的合照,於是展開追尋家族歷史、探究父親未竟心願的「解謎之旅」。過程中,她們逐漸了解白色恐怖留給家族的陰影、父親們當時懷抱的壯志,以及那些被抹去或無人書寫的故事。
「這6個主要角色都有真實人物作為原型,其中2個就是我跟父親,」她說,這部小說虛實交雜,她希望將兩者的界線,交由讀者自行判斷,體悟其中的趣味。

拼湊斷裂的家族史
這本小說歷時5年寫成,延續她先前對家族歷史的探索,也串起散落的記憶和線索。
她曾在2017年撰文揭露顏家在國民黨政府來台初期的遭遇,她的祖父與三叔叔曾被逮捕,但幸運獲釋,她一直不知道其中的轉折,但相信與家族將大量土地交給政府有關。
據一青妙考證,當時在日本留學的父親,曾在228事件後回台,但僅待了2年便偷渡回日本。她坦承,父親仍在世時,因自己年紀還小,無法與父親深入對話,「他也沒有留下太多線索,所以不太能理解他內心的想法。」這段模糊的片段記憶,也是促使她不斷書寫的動力。
她在小說後記中寫道,自己並非歷史學者,先前出版的2本紀實散文讓她了解到自身的極限,單純呈現蒐集到的大量史料已無法讓她感到滿足。
「我想要知道的,是父親、母親在那個時代究竟抱持著什麼想法、如何忍受苦難、深切並細細品味喜悅,度過那每一個日子。我想要刻畫出有血有肉的他們。」
迫切感與使命感
相比先前非虛構寫作的經驗,一青妙透露,她在寫「青色之花」時,感受到一股「時間帶來的迫切感」。
「2015年、2017年時,我還能聯絡到父親的同學。但真的寫完後,大概每過2、3年就一個一個走了,我就發現那個時間點已經差不多到了,這就是他們的一輩子。」
她遺憾地說,如果能早幾年認識父親的一位台大同學(也是小說人物原型之一),「我還來得及去訪問他」。就在訪談前幾天,她的二叔叔也以96歲高齡辭世。
一青妙也將這份迫切感寫進小說:當三位女兒之一的笹自日本來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想了解家族的歷史,陪同的長輩對她說:「一次要承擔這麼多事很辛苦對吧。不過,妳必須要去做。我已經年紀大了,了解那個時代的人,時間所剩無幾了。請妳要盡快。」
穿越時空的交流
一青妙表示,自己十分享受探詢自身家族歷史的過程,並對自己身為基隆顏家的一份子感到驕傲。
她也愈發投入台日文化交流。至今已5度擔任台南市親善大使,並計畫於明年日本紀念311大地震時,帶領日本友台人士騎自行車環台。
一青妙透露,小說日文原文版預計明年在日本推出。創作「青色之花」時,她主要面向日本讀者,因此在書中對台灣歷史做了較多說明,希望他們能透過小說更了解台灣。「這不只是我家族的故事,也是所有台灣家庭的故事,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要出版它。」
她說:「我們今天生活的台灣,是那些前輩共同造就的。如果要談到他們,當然有沉重與悲傷的一面,但唯有理解他們的痛苦與創傷,才能真正理解現在的台灣。」(編輯:石秀娟)11409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