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在院治療玩遊戲健腦 APP化身 「量腦計」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2日電)全台失智人口突破35萬人,耕莘醫院打造藥物、遊戲化認知訓練整合治療模式,幫助患者維持專注力與記憶力,透過開發14款APP簡易遊戲,如同大腦血壓計,觀察用藥前後變化。
耕莘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失智症患者中,約有6成是由阿茲海默症引起,阿茲海默症與類澱粉蛋白異常在腦中堆積有關,單株抗體藥物臨床與真實世界數據顯示能夠延緩病程,於2023年在美國上市,今年3月在台灣通過核准,適用對象為早期輕度失智。
天主教耕莘醫院2021年與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進行語言標記研究,累積影像與生物標記判讀經驗,包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PET)與磁振造影(MRI)等,這些臨床研究基礎,讓團隊能在新藥問世後快速導入藥物評估與追蹤機制,縮短診斷與治療落差,讓病人更早受惠。
劉議謙說,阿茲海默症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更需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著手,治療時間不留白,每次回院施打新藥同時,也能進行遊戲化認知訓練,幫助患者維持專注力與記憶力。醫療團隊結合衛生局「社會處方箋」計畫,以患者興趣推薦社區活動,讓治療更具互動與延續性。
教耕莘醫院攜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開發「每日腦點心」APP,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佳頴表示,這款APP以失智常退化的腦區為基礎設計14款簡易遊戲,涵蓋注意力、執行功能、工作記憶、數學、視覺空間、語言等認知面向,每次訓練僅需2分鐘,APP可即時記錄訓練數據。
李佳頴說,時間一天天走,多項認知也悄悄退化,「每日腦點心」APP能幫忙訓練大腦肌肉,更讓各項認知表現,像血壓一樣每天可追蹤測量,以叫色作業(Stroop task)為例,需要依序識別出唸出星星、文字的顏色,訓練大腦額葉的衝突控制和執行功能。
李佳頴表示,APP同時引入「腦齡」與「常模比較」兩大指標,讓使用者可即時了解自己的表現相對於同齡群體的水準,將抽象的認知狀態轉化為具體數據。未來這些「腦齡」資料更可望與MRI影像、血液生物標誌及AI語言分析結果比對,持續優化治療追蹤。(編輯:龍柏安)11410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