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績效指標台灣列後段班 環部:評比方法有爭議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9日電)根據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評比,台灣今年為60名、較去年上升1名,但仍屬後段班。環境部說明,CCPI評比方法有爭議,包含日本、加拿大等多國也提出質疑;台灣排碳量仍呈現下降趨勢。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 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30)期間對各國進行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於18日晚間發布。
今年的CCPI評比中,台灣雖較去年上升1名,但整體仍位於後段班。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昨晚發布新聞稿表示,CCPI評比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合理也不具代表性。近期「全球碳預算報告」指出全球燃料燃燒導致碳排放仍持續增加,該報告預估台灣2025年預估比2024年下降2.1%,也是全球35個經濟成長與碳排放脫鉤的國家之一。
此外,國際間具有公信力的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全球大氣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排放量較2005年成長約30%。但在亞洲主要國家中,僅台灣(減少9.6%)及日本(減少23.5%)呈現下降趨勢。
環境部說明,CCPI的評比方法是該機構為每個國家設定減量路徑及2030年人均排放量,並據此進行評分。其設定台灣每人排碳約2.26公噸,韓國2.18公噸、日本3.30公噸,甚不合理,過去台灣及其他國家多次向該機構反映,惟其都不予採納,日本及加拿大亦在今年CCPI記者會上,針對該機構排名提出質疑。
環境部說,台灣以務實態度推動淨零轉型,碳費徵收制度亦已完備,正式邁入排碳有價時代;台灣並依循「巴黎協定」規範,提出國家自定貢獻(NDC 3.0),設定2030年及203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分別減量28%正負2個百分點與38%正負2個百分點。
環境部強調,未來將持續強化跨部會協力與產業合作,完善減碳制度與技術創新,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展現台灣落實淨零轉型的決心與行動。(編輯:方沛清)1141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