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在中國

發稿時間:2025/11/28
蘋果在中國:美國科技巨頭如何造就中國製造霸權
蘋果在中國:美國科技巨頭如何造就中國製造霸權
作者|派翠克.麥奇(Patrick McGee)
譯者|鍾玉玨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5/12/04

蘋果的輝煌,不僅來自賈伯斯的「不同凡想」,更深深仰賴由富士康領軍的「中國製造」。《金融時報》資深記者——派翠克.麥奇,觀察5年、遍訪200餘位業內人士,首度剖析中國加入WTO以來,「美國設計、台商帶路、中國製造」,從互相扶持的共生關係,到彼此牽制的難解困局。

25年後,美中台的企業、政治與所有人,將面對如何的挑戰與風險?

內容節錄

《蘋果在中國》

蘋果時代

《蘋果在中國》一書揭露一個龐大卻從未完整說出的故事——蘋果如何以中國為基地,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並在這個過程中,將自身命運與一個冷酷無情的專制國家牢牢綁在一起。這不僅是一家科技巨擘進軍中國市場的故事,更是蘋果如何說服北京,自己來中國不只是經商,更扮演靠山與導師的角色(patron and mentor):為中國製造商提供資金、培訓、技術督導以及供應鏈支援。本書重點不是電子產業如何走向全球化,而是蘋果如何「中國化」的故事

西方輿論對於蘋果在中國發展的敘事視角非常狹隘。過去二十年來,最常被報導的焦點盡與單調乏味的組裝線有關:低工資、童工、每天工作16個小時、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以及強迫維吾爾人勞動的指控。這些報導並非失實,卻遺漏整個拼圖中最關鍵的一塊:問題不只是蘋果剝削中國勞工,而是北京容許蘋果這麼做,好讓中國反過來剝削蘋果

若說沒有中國就沒有今天的蘋果,未免流於陳腔濫調。的確,地球上再難找到第二個地方能提供一樣的成本、效率與規模。然而,本書提出的觀點更令人玩味——沒有蘋果,或許也沒有今天的中國。蘋果在中國的投資規模驚人,無論是資金、工時還是影響力,都堪比國家建設的等級。

蘋果自己估計,自2008年以來,已在中國訓練超過 2,800 萬名工人——超過整個加州的勞動人口。中國巧妙地以自身長遠的利益牽制蘋果的短期需求。1999年,蘋果尚無任何一項產品在中國大陸製造;到了2009年,幾乎全部產品都打上中國製標籤。蘋果在短時間內將分散在全球的生產線快速遷移並集中在中國,這背後牽涉到大規模技術與知識移轉,其地緣政治意義深遠,堪比柏林圍牆倒塌——只不過這並非一夕之間發生的劇變,而是歷時多年的結果。這些改變悄然上演,未受到關注,因為一來受到嚴苛的保密協議約束;二來有媒體審查制度把關,封鎖相關資訊。

根據本書取得的內部文件,截至2015年,蘋果在中國的年投資額已膨脹至550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還不包括硬體元件的成本,即所謂的「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成本,如果計入這部分,總額將翻倍有餘。不妨對比拜登政府的標誌性政策《晶片與科學法案》,當時的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將該法案譽為「一世代才有一次的投資機會」、「讓美國重拾在先進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這項為期四年的法案總預算僅520億美元——比蘋果十年前在中國每年的投資金額還少30億美元。容我特別強調以下這一點:過去十年來,蘋果每年在中國的投資,規模至少是美國商務部所謂「一世代才有一次投資機會」的四倍。

雖然蘋果產品在中國製造早已不是祕密,但這家科技巨頭在中國扮演的關鍵角色,卻未受矚目也鮮為人知。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眾所周知,台灣過去數十年,對中國大陸的投資龐大,對勞工培訓的貢獻卓著,是帶動中國工業化的關鍵角色。自2017年以來,至少已有三本英文專書探討這個主題。甚至連意圖併吞台灣、對台灣民眾毫無奉承必要的習近平也承認,中國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得歸功於我們的台灣同胞與台灣企業」。根據台北的統計,1991年至2022年,台灣企業對中國的總投資金額已超過2,030億美元——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都是龐大的數字,除非你跟蘋果比。

蘋果的規模與影響力至今仍未被充分理解,部分原因是它實在難以想像與理解。舉例來說:中國14億人口的龐大需求,間接支持了美國各行各業約100萬至260萬個就業機會;不過根據蘋果執行長庫克估計,僅蘋果一家公司就在中國創造了5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300萬在製造業,另外180萬則在App開發領域。這種顛倒的對比令人咋舌:一家超級企業對中國就業的貢獻,竟超過整個中國對美國就業的貢獻。

蘋果的規模與影響力至今仍未被充分理解,部分原因是它實在難以想像與理解。舉例來說:中國14億人口的龐大需求,間接支持了美國各行各業約100萬至260萬個就業機會;不過根據蘋果執行長庫克估計,僅蘋果一家公司就在中國創造了5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300萬在製造業,另外180萬則在App開發領域。這種顛倒的對比令人咋舌:一家超級企業對中國就業的貢獻,竟超過整個中國對美國就業的貢獻。

如今蘋果與全球50個國家的超過 1,500 家供應商合作,但最關鍵的一點始終未變:所有路徑終究都繞不開中國:蘋果 90% 的產品生產仍在中國進行,雖然在越南與印度的組裝基地被大肆宣傳為中國的替代方案,但實際上仍高度依賴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網絡。

在這樣的情勢下,別說能否再創「下一個劃時代產品」,蘋果的「中國困境」(China Problem)已然是它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對執行長庫克歷史評價的關鍵未知數,還是華府迫在眉睫的嚴峻挑戰。

本書講的正是蘋果如何走到今日的故事。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