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獻給各種溫度的工作人間,不單是炙焰廚房或水冰魚販。 希望常溫的人們能見到我寫的那些特殊,從些許特殊看到普遍。」
文學界現象級新人的林楷倫,一邊創作一邊繼續做著販魚的生意,幾年前轉型批發進貨給Fine dining高級餐廳,被某些主廚戲稱為「米其林魚販」,看見更多華麗的夢想,以及夢想扭曲變化的過程。他一直在人間,在空班的餐廳廚房裡和主廚們喇低賽,偶爾交換真心……。賣魚不只是生意,美味餐點除了講究顆星數,更可貴的是記憶與感動。
內容節錄
《廚房裡的偽魚販》
〈沒有星的男人〉
「給我一顆星就好,不,米其林推薦、必比登什麼都好。」
想找主廚談論米其林評鑑,要識相一點,在開獎前一個禮拜不要問店家有沒有得。有得星的、有得到米其林推薦的,口風很緊不會提前外流。沒得評鑑的店主與主廚,只求安靜地渡過這段時間。
自信與失望是相對的。
台灣第一次米其林評鑑公布的兩個月前,我問諾亞有沒有收到米其林的信。諾亞說還沒,現在沒人知道。我問起密探的細節,他只說有外國人來吃飯,吃完飯跟外場要店的網址跟e-mail。那時諾亞的店只靠他自己的臉書還沒有店的粉專,上次更新是一個半月前,內容為自己家要休假去台東玩,一張全家福。電子信箱還是私人信箱。
「有關係嗎?」我問。
「沒關係吧,東西好吃最重要。」諾亞把我要安慰他的話先講光。我拍他肥軟的手臂,說會得啦,沒一星至少有推薦。我猜他不注重米其林評鑑,他的菜系最高榮耀不是米其林,而是紅蝦,義大利菜的評鑑。
但台灣人知道紅蝦評鑑的有多少?比知道台灣有胭脂蝦、角蝦、蝦母等紅殼蝦類的人還少。
他說起新竹某家得紅蝦的餐廳,最近用什麼食材,問我有沒有。我想那家餐廳是他的假想敵。
有一樣的食材,也不一定要跟那家餐廳走一樣的路。我回。開餐廳跟做人都要活出自己的個性,諾亞的餐廳跟他的個性一樣隨和好吃,偶有別家餐廳的影子,但仍有自己的味道。餐廳的生意很好,比很多預計會得米其林的店都還好。
「不用擔心啦,諾亞有得沒得沒差啦,反正每天客滿。」我說,他沒有回。
靜了,我又拍拍他的手臂。又補句會啦,會得啦。
得個什麼都沒差,為求有人肯定。
得了什麼,也會被酸。得亞洲五十大餐廳,會被說賣礦泉水的餐廳,因為亞洲五十大餐廳的主辦商為S.Pellegrino (聖沛黎洛)。得米其林評鑑,會被說這外國觀光客吃的,不是在地內行人家前的巷口。得紅蝦?沒人在意。還有名為綠色、盤子等等評鑑,能招來幾位客人不好說,真不好說。
諾亞嘴說不在意,餐廳的礦泉水早換上Acqua Panna(聖沛黎洛的礦泉水品牌),氣泡水是自己買機器來裝,但還可以另外單點Pellegrino。偷看他的車輪還用
米其林(毫無關係),有沒有得什麼有差嗎?台灣米其林評鑑第一次開獎,誰知道能帶來多少效應。
台灣人的個性愛跟風,有獎項證明就是強,就是得排隊。粉絲專頁按讚爆增,訂位電話都爆滿,google 評論會從原本4.8顆星掉到4.2顆星,評價掉的原因:「本來要來吃,但太難訂位」、「好貴,怎吃得起」、「沒有台灣人的味道」,不用想一定會有人留我家巷口前的餐廳比較好吃這類留言,怎樣都要打臉米其林評鑑表示自己最棒,卻還是忍不住訂位,找關係安插位置。
為什麼我知道?因為餐廳得星之後,有好幾個不熟的人叫我幫他們安插位置,國中同學跟我說他國中買過麥香紅茶給我喝,現在我該還他,得幫他訂位。神經,連我自己都得打電話訂位了,還輪得到他們。
公布前一個禮拜得安靜不要多嘴,我送貨前跟自己說。
「喂,三月十四號你店有開嗎?」「有啊。」我一家一家問,每一家都這樣回。三月十四怎可能不開,白色情人節耶,還有特製套餐,情人節套餐直接挪用,把最後甜點的巧克力換成白色巧克力。
那天三月十四號,第一次台北米其林評鑑的公開日。
幾家有得星的,說好三月十四號會開店,卻同時在前一天說設備壞了,店休一天。這種謊話像是白色巧克力等於巧克力一樣,白色巧克力只是牛奶加可可粉,沒有苦澀算什麼巧克力。設備壞了,是三月十四日當天得獎後,電話被打壞了。
我忍不住把自己送貨的店家問過一輪,不在台北米其林評鑑範圍的主廚偷問我有沒有八卦,甚至與廚師們排起哪家一定會中,把心裡想的一星二星三星排出來,我們互相打槍說那家不行、那家難吃。哪家好吃,哪家值得有星,每個人都說的不一樣,但隨時都可以酸對方店家幾句。
我酸的方法不會說難吃,我會說哪家叫貨很煩,哪家主廚很囉唆,不會得星,開店跟做人一樣。
沒那麼安靜,失言也不自知。問了諾亞三月十四號要幹嘛?他說禮拜三沒做,問我要幹嘛?我回沒事。我以為他穩得星了。「沒得啦。不多聊,我要去看新店的裝潢了。」他說。我覺得他謙虛才這麼說。後來有得星的也都說自己沒得。
他無暇管米其林吧,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