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是太脆弱,只是「偶爾大腦會過載」而已
找到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
善待自己的情緒
本書不是教你「要堅強」,也不是叫你「放下情緒」。不強迫你正面思考,而是從科學與人性出發,理解為何我們會在壓力之下情緒潰堤,甚至連自己都措手不及。
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作者用溫柔卻不失專業的語言,向讀者溫柔的訴說:情緒崩潰,從來不是你的錯,更不是你不夠成熟。那可能只是「大腦在記憶某段強烈情感」的自然反應,是身體為了保護你而啟動的機制。
書中收錄各個求助者的故事,描述他們如何從不明原因的哭泣、焦慮、自責中,逐步學會用「理性的我」陪伴「情緒化的我」。不壓抑、不忽視,而是理解、對話、調和。
內容節錄
《不是情緒化,是大腦過載:拆解「失控的瞬間」,找到理性與情感間的平衡點》
只用一個方法就能區分 「理智的我」與 「情緒化自我」
那麼,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六種「情緒崩潰時刻」的類型。你是否有掌握住「好像變得有點崩潰!」時「情緒化自我」的特徵了呢?
此外,面對「情緒化自我」時,你是否能用「理智的我」去應對的感覺了呢?
我將會在第一章的最後來介紹能「察覺」的方法。
到前項為止,我們提到的六個「有些崩潰的瞬間」如下:
對人不信任
過去曾有過救贖體驗
有過類似被背叛的喪失體驗
為守護自己而形成防衛機制
形成「重新設置自我的開關」
不論哪一個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無法順利處理曾經發生過的創傷。
與其說是眼前發生的問題,其實是因為長久、習慣成自然的想法才引發了現今的麻煩。
若過於著眼在現今發生的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察覺」自身問題的原因。
因此,我們必須暫時跳出固有思考與解釋的框架,以「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的客觀態度審視自己。
透過反覆練習,即使變得情緒化,理智的自己也能採下煞車,想著「現在要是把這句話說出口,就會把關係弄僵了」。
這麼一來,就能站在「要是下次發生同樣情況時該怎麼做比較好?」的視角了。
這一連串的過程就是通往「接受」的歷程,也是克服情緒崩潰的瞬間。
在此問大家一個問題。各位是否看過以下的實驗?
將黑猩猩關入籠中,在籠外放置香蕉,同時在從籠中可伸手觸及的範圍內放短棍,以及在從籠中無法伸手觸及處放長棍,接著觀察黑猩猩會怎麼拿取香蕉。
最後的結果是:「黑猩猩拿短棒拉近了長棍,然後用長棍拿到了香蕉。」
這個心理學實驗非常有名,但人們卻都還不知道其本質為何。
這個實驗不止是想試試看黑猩猩是否有智慧去拿取香蕉,實際上還是個能得知「察覺」的實驗。
一開始黑猩猩不斷失敗,直到成功之前都重複失敗、學習,並想著要拿到香蕉。而且有好幾隻黑猩猩都曾使用短棒拉近手碰不到的香蕉,但是失敗後就在籠中做出大鬧等粗暴的行動。
可是最後拿到香蕉的不是歷經多次失敗後的黑猩猩,而是「在一旁看著的黑猩猩」。
在環視周遭其他黑猩猩重複歷經了失敗後,牠突然使用短棒去拉靠近籠外的長棒,然後再用長棒成功獲得了香蕉。
我們類人猿若是過於陷在眼前的問題中,就無法察覺到周遭的事物或還有其他解決方法。
這時候,試著拉開距離來看自己的模樣,就能增加資訊,「察覺」到能解決問題的必要步驟。
不要想著要立刻解決眼前發生的痛苦事件,而是要有個暫時停下來思考的過程。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使「情緒化自我」順服於「理智的我」呢?
那就是書寫有關自己的事,亦即「寫日記」。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亦即愈寫就愈是會區分成「理性書寫法」與「情緒化書寫法」。
某日,若是順著情緒來書寫一天發生的事情時,就會變成「那傢伙真令人火大。那傢伙太差勁了。給我消失算了!」這樣會造成反效果。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用「理智的我」來書寫呢?
訣竅就是從第一人稱轉為第三人稱,並且用過去式來書寫。
不要使用「我」這個詞,而是用「你的名字」來寫文章。
不要寫「我很生氣」,而要寫成是「○○(自己的名字)很生氣」。
只要這樣做,就能擁有與「情緒化自我」拉開距離的視角。
煩躁消除不了、無法改善焦慮時,請試著像這樣「用第三人稱的過去式來書寫」吧。
這麼一來就能鍛鍊「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就像是以神明的視角俯視自己,或是操作遊戲中角色那樣,將解釋說明稍微從自己身上移除,並製作新的框架。
如此就能獲得像第三十一頁插畫中角落視窗的那種視角。
依此,就能完全將「情緒化自我」與「理智的我」區分開來。
那麼來統整一下之前的內容吧。
情緒崩潰是「所有人都曾有過的感受」,希望大家能理解,在那當下不過是無法做出恰當的判斷罷了。
第一步就是要察覺「好像有點崩潰!」並且客觀地觀察自己偏向於六種情緒崩潰類型中的哪一種。
然後從能提高韌性能力的十個方法中選出適用的來進行。
在此,要能變得理性,「書寫」這個行為很有效。
利用「用第三人稱」「過去式書寫」的方法,來獲得與「情緒化自我」拉開點距離的視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