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本質

發稿時間:2023/11/10
偏見的本質:人格心理學之父深度剖析,一切人類敵意行為的生成與消解
偏見的本質:人格心理學之父深度剖析,一切人類敵意行為的生成與消解
作者|高爾頓.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
譯者|郭曉燕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08

從群體歧視、貼標籤、獵巫行動,到國家對立、戰爭、殘酷暴行……歷史如此相似,人們總是仇視彼此,而偏見正是一切的開始。它深藏於人性,劃清「我們」與「他們」的界線。在這一道無形的牆內,大大小小的團體找到了凝聚力,但在牆外,仇恨卻無處不在,還經常造成永久傷害。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憑藉多年研究與深刻的洞察力,全面且透徹地探討偏見的發源、表現形式,以及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這是一部歷久彌新、教你判斷「真實」的寶典。

內容節錄

《偏見的本質:人格心理學之父深度剖析,一切人類敵意行為的生成與消解》

類別化的過程

  人腦在思考時必須借助各種「類別」(在這裡相當於類化)。我們將事物分門別類後,這些類別就成為日常判斷的基礎。這一過程非常重要,是讓生活井然有序的必要條件。

  類別化的過程大致包含下列五個重要特徵:

  (1)它將事物分成幾個大類別,指引我們適應日常生活。我們在清醒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必須仰賴預先形成的各種類別,才能順利度過日常生活。當天色變暗、氣溫下降,我們便預測快要下雨了,而為了適應這類事件,我們出門時就會帶把傘。當一隻看起來很暴躁的狗在街道上橫衝直撞,我們會把牠歸類為「瘋狗」,然後躲得遠遠地。當我們生病就醫,就會對醫生的診療有所期待。在上述情境以及無數其他情境中,我們「歸類」某個事件,把它放在熟悉的架構中,然後採取相對應的行動。但我們有時會出錯,把事物歸錯類——天空沒有下雨,狗沒有發瘋,醫生也不夠專業。但是由於我們預期的結果很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們的行為是合理的。雖然把事物歸錯類,但這已是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程度。

  這一切都表示,我們會自動把生活經驗分成幾個不同的類別或概念,雖然可能在錯誤時機採用正確類別,或是在正確時機採用錯誤類別,但類別化的過程仍然主宰整個心智生活。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無數事件,但無法處理那麼多狀況,如果要順利解決,就只能加以分門別類。

  「心胸開放、毫無成見」是種美德,但嚴格來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新經驗一定會被納進既有類別。我們無法針對每一個新事件進行個別化處理,如果這樣做,那過去的經驗又有何用?這個問題曾被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用一句話來總結:「永遠開放的心靈將會是永遠空虛的心靈」。

  (2)它會盡可能地擴大一個類別所能涵蓋的事物。人在思考時有種奇特的惰性,即偏好輕鬆解決問題。要達到這個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把問題歸到合適類別中,再根據該類別來判斷如何解決問題。據說海軍醫務兵只會把前來求助的病人分成兩類:身上傷口,或沒有傷口;如果是前者,就在傷口上擦一些碘酒,如果是後者,就給對方一些鹽巴。對醫務兵來說,生活很簡單,只要靠那兩個類別,就可以安然度過整個職業生涯。

  換句話說,大腦傾向以解決問題所需的最「粗略」方式來歸類事物。如果醫務兵在執行醫療業務時,因為過於草率而受到指責,可能就會修正原本做法,而採用更細緻的診斷分類,再為病人提供更合適的治療處遇。但如果粗略的過度類化就足以「擺平」問題,我們就會傾向這麼做。(為什麼?因為這樣更省力。除非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否則我們不會多花一分心力。)

  這種傾向對「偏見」的影響顯而易見。如果白人雇主平常的行事作風,是依循「墨西哥人都很懶惰」這個過度類化的結論,而不是針對個別員工去了解其行為的真正原因,那就可以省下很多心力。如果我可以簡單地把美國一千三百萬同胞歸納為:「黑人都很愚蠢、骯髒、低劣」,那將大大簡化我的生活——只要避開每一個黑人就好,有什麼比這更容易?

  (3)人會運用類別來快速辨識出相關對象。每件事物都有一些特徵,提醒我們要預先採取何種判斷。當我們看到胸前長著紅色羽毛的鳥,就會告訴自己「那是知更鳥」。當我們看到一輛汽車在馬路上瘋狂地橫衝直撞,就會想到「駕駛喝醉了」,並採取相應行動。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有著深棕色皮膚,就會激發腦中任何關於黑人的主要印象,而該主要印象的類別如果是由負面態度和負面信念組成,我們就會自動避開那個人,或表現出其他偏見行為(見第1章)。

  因此,我們看到的東西、下判斷的方式、採取的行動,都頻繁地直接受到「類別」影響。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會對事物進行分類,就是為了幫助自己形成感知,並採取適當行動。換句話說,形成類別的目的是讓我們迅速適應各種事件,並順利、連貫地生活。雖然我們在歸類事物時經常犯錯,並因此陷入麻煩,但大多數情況都能夠仰賴「類別」提供的原則。

  (4)類別會把它涵蓋的一切事物都染上同樣的概念和情緒色彩。有些類別幾乎是純知識性的,我們稱之為概念。「樹」的概念,是由我們對數百種樹木的種類和數千棵個別樹木的印象所組成,但其本質上只有一個概念性意義。不過,許多概念(甚至包括「樹」)不只具有「意義」,還帶有獨特的「情感」。我們不但知道「」是什麼,而且還喜歡樹。關於族群的類別也是如此,我們不但知道「中國人」、「墨西哥人」、「倫敦人」這幾個概念的意義,還會對它們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覺。

  (5)某些類別的形成過程比其他類別更理性(或更不理性)。前面提過,類別的形成通常始於一些「事實根據」。理性類別正是如此,它會隨著相關經驗累積而不斷擴大和自我鞏固。「科學定律」就是理性類別,它們受到實證經驗支持,且任何屬於某則科學定律的事件都會以特定形式發生。雖然科學定律並非百分之百完美,但如果有很高的機率能夠準確預測事件的發生,我們就會認為它們是理性的。

  有些族群類別也是理性的。黑人很可能有深色皮膚(雖然不見得總是如此),法國人的法語很可能說得比德語流利(當然也有例外)。但是黑人真的很迷信?法國人真的很放蕩嗎?兩種說法的可信度都很低,甚至如果跟其他族群相比,就會發現可信度為零。然而人腦在形成類別時,似乎不會區分機率高低,因此理性類別和非理性類別都同樣易於形成。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