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5/12/26
窗
作者|馬帝歐.佩里柯利
譯者|廖婉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5/12/15

  書中的50位知名作家,遍布全球各地,包括伊斯坦堡、開羅、米蘭、柏林、紐約、北京、東京……他們眼中的窗景,自然也各異其趣、暗藏故事。作家們筆下的文字功力,搭配上佩里柯利簡潔又不失細緻的黑白素描,牢牢抓住讀者的想像,透過他者,一同領略更遼闊的世界視野。

文章節錄

《窗:50位作家,50種觀點》

泰耶.茜拉絲

  生於倫敦,在麻州長大。耶魯大學美國研究學士,牛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非洲女性的性生活》(The Sex Lives of African Girls,格蘭塔出版社﹝Granta﹞出版,二○一一)是茜拉絲的第一本小說,名列「二○一二年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加納必須走下去》(Ghana Must go)於二○一三年出版。

羅馬,義大利

  今年夏天,我首度以義大利文寫了一篇文章,探討這「永恆之都」為什麼吸引這麼多遠走他鄉的作家。我用有限的義大利文,歸結出三點——它的美麗、溫暖和樸實——當我凝視著這景致,腦裡浮現的就是這些字眼。當夕陽漸漸滑落賈尼柯洛山鍍金的翠綠背後,我總會凝望著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每每令我屏息。這座古城的絕美——教堂之恢弘、樹木之濃密,建築立面的粉柔色彩、雲朵的妖嬈——從這兒盡收眼底。

  我的手錶是特拉斯特維雷區聖母教堂頂端的那口鐘,鐘聲滲透喋喋不休的談話、車喇叭聲和笑聲交織而成的一片歡鬧喧囂裡;聽著人們歡聚作樂,你會跟著快活起來。然而最令我陶醉的是羅馬的瑕疵:海鷗嘎嘎叫、修女鬥嘴、從牆上剝落的漆彩,全都招引著你縱情玩樂。

----------------

丹尼爾.凱曼

  一九七五年生於慕尼黑,居住於柏林和紐約。作品榮獲憨第德文學獎、克萊斯特獎、德國世界報文學獎、湯瑪斯曼獎。

柏林,德國

  我設法不注意那窗景。當我在書桌前,總是背對窗。當我抬頭——雖說這年頭人們已經不再從手稿抬頭,僅僅是把目光從螢幕移開——我只看見書脊沿著書架羅列。我不會看到閣樓這斜窗,不會看到柏林最主要的河施普雷河從我後方彎過,不會看見遠處宏偉的博德博物館的立面,尤其是,我也不會看見車子和行人川流不息的那三座橋,以及橋下朝河的上下游行駛的龐大駁船。有些駁船運貨,有些載客,隨著甲板上跳舞、喝啤酒乾杯的人群爆出音樂,雖然坐在船上的大多是拿著相機、像小學生一樣專注的觀光客。我總是在想,他們都在拍什麼。多半是拍人稱的「眼淚之宮」,也就是坐落在從前東、西柏林邊境的一棟玻璃檢查哨;如今那裡面是空的,很快會有舞廳進駐。有些人也會拍柏林室內合奏團的主場地,那裡最初是布萊希特所創立和經營的劇院;它就在我窗外的左邊,我得傾身往外探才看得到。然而最重要的東西是相機拍不到的:柏林圍牆曾經矗立的那一道隱形的線。「消失」無法被捕捉,最先進的相機也無能為力,因此觀光客只能徒勞舉起相機對著新大樓灰灰的立面,對著一排排一模一樣的窗戶按快門,而其中一扇,在靠近屋頂的高處,始終開著,窗後有個朦朧身影急速轉身,回到他的書桌前繼續工作。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