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當家

發稿時間:2010/08/21
大腦當家
大腦當家
作者|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01/09

  言行失常的人常被罵大腦「秀斗(短路)」,顯示大腦正常靈活運用很重要,華盛頓大學發展分子生物學教授約翰‧麥迪納所寫《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提供從學院派研究引伸出來,可應用到日常生活的大腦守則。有很多正確的大腦觀念,舉出生活上很多例子,給了很多實驗證據,極有說服力。

  例如,大腦守則之一是注意力,使人不會去注意無聊事物。我們常聽到「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究竟圖片是不是比文字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蘋果日報在台灣打敗了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兩家歷史悠久的大報,因為它大量採用圖片,美國的USA Today也是,背後都有「圖優效應」的實驗證據做依據。

  這個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實驗的做法是給學生看2500張圖片,每一張看10秒,一週後再把看過的和沒看過的混雜在一起,請他辨認,結果發現正確率可以高達90%,甚至一年後還有62%,證明了圖片的記憶力比較好。所以作者建議老師在教學上要盡量多用圖片,既增加孩子的記憶力又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全書十二章,每一章後面都有新的建議,作者強調不能再用十九世紀的思維去教二十一世紀的孩子,他從大腦研究提供很多增加孩子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的好點子,例如他母親利用他小時對恐龍、太空的興趣,把家佈置的像史前時代或太空時代,讓他不知不覺中學習到相關知識,也證明只要有心,學習可以不必是痛苦的。

文章節錄

《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 Brain Rules》

大腦守則7   睡得好,記得清楚

  假如你有機會收聽到一個活人的大腦在睡覺時幹了些什麼,你會完全推翻你過去對睡覺的想法。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不但不是在休息,它還工作得更辛苦: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在睡眠時,呈現出更多的韻律活動,事實上,比清醒時活動得還厲害。你唯一可以看到大腦真正休息是在「非快速動眼睡眠」(non-REM sleep)的時候,這個時候大腦能量的消耗少於相似的清醒時段,但是非動眼睡眠只佔整個睡眠週期的五分之一。這個發現讓早期的研究者開始矯正他們過去以為睡覺是大腦要休息的錯誤觀念,其實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並沒有在休息。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覺得睡眠是一種很好的恢復體力的方式,他們指出,假如晚上睡不好,第二天頭腦不清楚。這倒是真的,我們馬上會看到原因。但是仔細想一下,大腦在你睡覺時用掉了那麼多的能源,你怎麼可能覺得心智休息了,體力恢復了呢?

  即使大腦不聽話,不顧生物能量學(bioenergetics)的原則,其他身體器官在睡覺時還是休息的,像人類版的微型冬眠(micro-hibernation)。這就引出第二個迷惑:睡眠使我們極容易受到獵食者的傷害。的確,在沒有屏障的非洲大草原上睡覺,到處都是有敵意的獵食者(例如我們在演化上的東非室友,豹),睡眠聽起來像是敵人替我們想出的主意。所以假如我們寧願冒這麼大的險也要睡覺,睡覺一定有它可取的地方,那麼究竟是什麼這麼重要呢?

  研究嘉納的那位科學家在早期曾經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做了一番貢獻,狄曼被人稱為睡眠研究之父。他有一頭的白髮,友善的笑容,在我寫這本書時,已經快八十歲了。他曾說過:「作夢使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每個夜晚,都可以安靜的、安全的發瘋。」

  狄曼研究人類睡眠週期的各個層面,他發現睡眠中的大腦就好像戰場上的士兵一樣,被困在一場兇惡的、生物上的戰鬥中。這個衝突牽涉到兩個強有力的對立驅力,兩者都是由大腦細胞和生化物質所組成,兩方都有自己的主意。雖然它們都住在大腦中,但是戰區是在身體的各個角落。這場戰爭被稱為「對立歷程」(opponent process)模式。

  在狄曼界定這兩個對立的驅力時,他發現了幾個很奇怪的現象。第一,這兩股力量並不是只有在睡眠時才對立較量,在白天清醒時也是如此。第二,它們的戰爭沒有絕對輸贏而是輪流輸贏,今天贏的人輪到下次輸,下次輸的人再下次又贏,這個輸贏的週期每日每夜在上演。第三個奇怪的是沒有任何一方敢說它們是最後的贏家。

  狄曼不是唯一研究睡眠的人,他的老師克萊特曼(Nathaniel Kleitman),一位才華洋溢的科學家,給了他很多研究上的點子。假如狄曼被稱為睡眠研究之父的話,那麼克萊特曼就是睡眠研究的祖父了。克萊特曼是個有著濃密眉毛的俄國人,不但自己以身作則去做實驗的受試者,連女兒也接受研究。當他的同事發現快速動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 sleep)時,克萊特曼馬上自願讓他女兒去做受試者,而她也不負父望的證實了快速動眼睡眠的確存在。但是克萊特曼最有興趣的實驗,是在一九三八年,他說服了一位同事陪他一起去肯塔基州的猛洞(Mammoth Cave)中,在四十六公尺深的地下過了整整一個月。(譯注:克萊特曼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最早把腦波儀〔EEG〕用在大腦的研究上,為睡眠研究打開了一扇可以用儀器做實驗的門,也奠下了研究根基。不然早期的睡眠研究就是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沒有科學的根據,也因此一直無法進展。睡眠研究在最近十年進步最快,因為透過腦造影儀器如核磁共振造影〔MRI〕可以在活人大腦上,看到人作夢時的大腦區域活化情形,作者才有數據說睡眠時大腦活化比清醒時還厲害。)

  克萊特曼在地底下生活,完全沒有陽光和日常作息表,他想知道我們清醒和睡眠的週期循環是自動產生的嗎?還是受到外界環境日出日落的影響?他發現這兩個答案都是對的,不過這個實驗證明了第一個說法,在我們的身體中有個自動化的週期控制器。因為他在地洞中,完全沒有日出日落,仍然有清醒和睡眠的循環。我們現在知道身體有生理時鐘,受到上視叉神經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的控制,這個神經核在視叉(譯注:視叉為左右視神經交叉處)的上方,屬於下視丘(hypothalamus)的一部分,它負責調節我們醒和睡的韻律。但是我們並沒有把這個像脈搏般的韻律當成善意的手錶看待,我們把它當成暴力的戰爭。克萊特曼和狄曼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讓我們看到這個幾乎是自動化的韻律會發生,主要是兩股相對力量不斷衝突的結果。

  知道這個力量是大腦內在控制的,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去探索了。我們從名字開始,一支軍隊是由神經元、荷爾蒙和各種其他的化學物質所組成,它們盡力使我們清醒,這支軍隊叫做節律喚醒系統(circadian arousal system, process C,又稱為C處理歷程)。假如這支軍隊贏的話,它會使你永遠都清醒著。幸運的是,它的對手跟它不分軒輊,也是由大腦細胞、荷爾蒙及各種化學物質所組成,也盡其所能使我們睡覺,它被稱為恆定睡眠系統(homeostatic sleep system, process S,又稱為S處理歷程)。假如它大獲全勝的話,你就會長眠不起了。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