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解碼

發稿時間:2020/02/21
免疫解碼
免疫解碼
作者|麥特.瑞克托
譯者|潘昱均
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0/01/02

  這本書不是告訴你吃什麼提升免疫力,也不會告訴你如何抗癌。但,你將知道人為什麼會發燒,睡眠為何重要,腸道微生物叢的多樣性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甚至過度消毒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學習等,身體如何對抗疾病的重要資訊。普立茲獎得主暨《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麥特.瑞克托的醫療新知鉅作《免疫解碼》,是一本「一般大眾都看得懂的免疫學」,以一場慶典形容人體內的生命狀態,破解我們對免疫系統似是而非的認知。保持健康在於創造一種平衡,多虧科學與智慧,我們知道身體的運作方式,才能作出最好的選擇。

文章節錄

  馬茲曼尼安*和他的研究團隊還發現,細菌具有刺激調節T細胞發育的信號傳導機制。運作狀況簡單地說就是腸道細菌透過襯在腸內的免疫細胞傳遞訊息,然後訊息被骨髓或胸線細胞接收,而它們正等著核准調節T細胞的身分。馬茲曼尼安用相當生動的話語向我描述結果:「體內沒有全部的細胞類型,因為DNA上並沒有要細胞該怎麼發育的全部資訊。」細菌觸發的不只是調節T細胞,還有自然殺手細胞和其他做為殺手的免疫細胞。

  總而言之,馬茲曼尼安的研究還顯示,微生物叢基因體除了能幫助免疫系統攻擊外來入侵者外,在削弱免疫系統上也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因為免疫系統對我們來說可能就像入侵者一樣危險(希望這件事已經非常清楚),微生物叢基因體受不了宿主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或過度狂熱的警備狀態所傷。保護身體不被自體攻擊,這也是合乎微生物叢基因體的自身利益的事,所以細菌當然會顧好免疫系統,讓它運作得穩穩當當。

  「免疫系統是一支上了膛的槍,當它不受控制亂射,你就會過敏,然後才是自體免疫失調,之後就發炎了。」馬茲曼尼安這樣說。

  馬茲曼尼安的研究一擊中的:我們與世上細菌的關係狀態決定了自身的健康。如果關係打偏了,我們的免疫系統也會變得不平衡。「我們在這裡討論的,」馬茲曼尼安說:「就是衛生假說的現代詮釋。」

  衛生假說表示,我們的環境變得如此乾淨,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得不到足夠訓練。馬茲曼尼安等人認為,到了現代,微生物叢基因體是免疫系統面臨的挑戰核心。

  我們努力刷洗環境中的細菌,這是好意,到頭來卻限制了細菌在我們腸道殖民定居的數量。馬茲曼尼安開玩笑說,與在樹林裡大便相比,與其說使用馬桶有好有壞,倒不如說它是混合的祝福:一半可用來埋細菌,一半可洗手,而不是「我們把好傢伙沖走了。」

  當他說少用一些現代便利設施對我們較好時,他是說真的嗎?

  好吧,的確,像在非洲等較不發達國家,人民擁有比我們複雜得多的微生物叢基因體。當馬茲曼尼安於二○○六年剛進加州理工學院時,他心中理想主義的部分是這樣認為的:那是因為當地的微生物叢基因體較複雜,培育微生物的環境也比西方世界的好。

  但一位同事告訴他:「相信我,你不會想要一個充滿熱帶病毒和寄生蟲的微生物叢基因體的。」

  還有許多例子都表示,年輕時接觸危險病原體可能導致以後得病或變成自體免疫失調。因此,並不是要我們放棄許多現代設備,過著被細菌包圍的日子。但這是真的,馬茲曼尼安說,學了以後才知道,過度清潔環境並使用抗菌肥皂和清潔用品的結果是限制了我們互相傳送的微生物群。這是重點。作為一個物種,我們擁有各種益菌。有些人被某類型的細菌殖民,而其他人則攜帶不同類型的細菌。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我們彼此傳遞共享,藉由握手、擁抱、碰臉頰,共用樓梯扶手或廚檯,不斷建立龐大的傳遞網絡。但現在,我們卻把我們的微生物叢基因體殺了,而不是共享它。

  「我們與傳染病保持距離,但也和有益微生物保持了距離。」馬茲曼尼安說:「我的微生物叢基因體可能比我母親的簡單,而我孩子的微生物叢基因體又會比我的簡單。一代比一代更不多樣化。」

  我們靠微生物增強防禦力,包括削弱免疫系統的信號傳遞。這似乎是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不斷增加的關鍵原因之一。我們逐漸收不到寫著以下訊息的信號:放慢速度,不要對花粉做出反應,不要攻擊自己。

*薩基斯.馬茲曼尼安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教授

        —本文摘自《免疫解碼》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