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100問

發稿時間:2020/05/22
地震100問
地震100問
作者|潘昌志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0/04/30

  身在每年遭遇數百次有感地震的臺灣,你可能會這麼想:地震一直、一直來,到底要多小心、怎麼注意才能保護自己?《地震100問》用深入淺出的一百個重點問題,以臺灣觀點出發,讓你了解地震成因、現象,以及如何發布警報和防災。書中收錄清楚易懂的圖表和插畫,為你釐清臺灣斷層帶分布、測報系統如何達成即時任務;除此之外,書中小主角完全懂你──陪你吐槽地震的無法預測、大膽操作實驗重現地科現象,以及像聊八卦一樣說說「地牛翻身」等趣味故事。這本書為每個家庭配備了最重要的地震知識和防災預演,將幫助讀者在災害來臨時緊急應變、冷靜應對。地震可怕歸可怕,但是準備好自己,我們可以一起不慌張。

文章節錄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地震測報怎麼做?為什麼我們能提前收到警報?

  每年平均會發生4萬次地震的臺灣,是不折不扣的「多震之國」。而地震總是來得又急又快又可怕,不像預防大雨,還可以事先帶傘出門,那麼,要如何預先作好準備呢?科學家又是怎樣研究地震,才能快速精確的判斷地震規模和震度,以爭取更多的應變時間並降低災害呢?

地震要怎麼觀測?又是如何找出地震發生地點?

  科學家主要是利用地震儀的記錄設備,記下地震造成的晃動。地震儀是用來觀測地震的儀器。它具有不會跟著地震晃動的零件,能在地震時拿來當參考基準,同時記錄晃動的程度。有了地震儀後,我們可利用不同地點的地震儀,偵測到的地震波時間差,就可推算出地震發生位置。地震發生時,離震源越近的地震儀,能越快偵測到地震;離震源越遠的地震儀,則會越晚偵測到地震。

  而當地震發生後,此時氣象局會先利用手機簡訊、電子郵件等發布強震即時警報,讓大家可快速因應地震。再就觀測數據盡快發布地震報告,民眾就能確實評估狀況,避免恐慌。

  通常規模達5.0、震度大於4級的地震,才會發布強震即時警報。這是因為臺灣地震頻繁,如果發生有感地震就發布警報,反而會對何時需要啟動防災應變措施的判斷造成干擾。但在人口密集且易受到盆地效應影響而讓震度加劇的臺北市,只要預估震度可能達3級就會發布警報,好讓民眾能即時避難。

為什麼我們能提前收到地震警報?

  地震波中P波跑得較快、威力較弱;S波跑得較慢但破壞力強,所以地震測報單位可以運用數種不同的科技來分析P波,快速知道地震的強度和影響範圍,並發布強震即時警報提醒S波還沒到達的地區。

  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強震即時警報的發布速度越來越快,但是鄰近震源的區域,仍常因S波比警報更快到達而成為「預警盲區」。例如2016年2月的美濃大地震(規模6.6),雖然系統地震後12秒內就算出相關資訊並發布警報,讓遠處的臺北有49秒可以因應,但鄰近區域仍來不及接到預警而受災慘重。

我們有辦法提前預測地震發生嗎?

  很可惜,目前的科技還沒辦法精準的預測地震。雖然科學家已大致知道地震成因,但因為無法任意翻開地底觀察,也尚未發現地震前有任何必然前兆,加上地震實際狀況會依環境而不同,目前還沒有方法能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地震。

  常有人會在社群網站發布地震預測消息,經常會亂用資訊,還說得煞有其事,容易造成大眾恐慌。氣象預報與地震觀測具有專業性,任意預測並散布相關訊息是會觸犯法規的喔!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