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

發稿時間:2025/04/25
走神:分心的科學,從不由自主到靜觀引導,鍛鍊持久的專注力
走神:分心的科學,從不由自主到靜觀引導,鍛鍊持久的專注力
作者|阿諾.德洛姆博士
譯者|謝明珊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23

清醒時,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走神!

每個人都有過分心、思緒游移、做白日夢的時刻,當意識從手頭上的任務抽離,飄到其他地方時,就是在走神。為什麼我們的心神在漫遊?大腦又如何決定該想什麼?

走神不可避免,然而,一旦想專心念書、工作,思緒卻不受控制,甚至是揮之不去的負面想法,該怎麼辦?書中深入探索心智的運作方式,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與身心靈療法,分析走神的緣由,並幫助我們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緒。

內容節錄

《走神:分心的科學,從不由自主到靜觀引導,鍛鍊持久的專注力》

第六章  走神時,都在想什麼?(節錄)

走神的頻率

走神有可能是不由自主的,因此難以評估持續多久。既然我們想縮短走神的時間,一定要有正確觀念。大多數的研究報告,都是訪問受試者走神多久,並未實際測量時間。

在一項研究中,為了探討走神在一天中發生的變化,研究團隊連續14天向受試者發送簡訊,每天五次。結果發現,用餐後比較容易走神。此時,身體一部分的能量從頭腦轉移到胃部,所以我們有時會想睡覺。用餐後容易走神,這與它是一種微睡眠狀態,可能幫助我們在飯後休息的觀點一致。

走神就像做夢,我們不一定記得內容。內心可能是一片空白,有些研究人員稱為心靈空白(mind blanking)。 然而,也可能是我們想不起走神的內容。我有一位學生接受過深入訪談的訓練,可以探測受試者的想法,我們決定以走神為題進行測驗,而我是她的第一個對象。她指示我反覆執行一項任務,直到發現自己恍神為止。之後,她針對單一的走神事件,進行長達20分鐘的深度訪談,要求我詳細回憶走神的內容。就像在描述夢境,我確實記得一部分內容,但不是全部。當我向她描述時,也會回想起更多的內容。

我們思索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的走神嗎?

了解念頭如何接連出現,也相當有助益。之前的走神是否會影響後續思索的內容?假如你的心飄到未來我們思索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的走神嗎?

了解念頭如何接連出現,也相當有助益。之前的走神是否會影響後續思索的內容?假如你的心飄到未來即使對當下產生負面想法,並不會大幅增加未來出現負面想法的可能性。某個想法在我們心中冒出來的機率,相對獨立於之前的經歷。

以下圖表說明了可以創建一個模型,來模擬走神的反應,亦即根據之前的走神事件,重現走神事件的順序。內心狀態可分成三種:專注於任務、部分專注/部分走神、走神。每一秒,內心狀態都會被重新評估,因此內心狀態是有機會改變的。

當內心處於某個狀態,有可能繼續維持同一個狀態(循環箭頭),或跳到另一個狀態。該模型收集大量受試者的回覆,計算內心狀態切換的機率,可以模擬真實人類,生成類似的走神事件。假如你正專心執行任務,到了下一秒,有96%的機率繼續保持專注,以及4%的機率會切換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被詢問時,我們會回答正在想手邊的事或日常事務(如午餐、接著要做的事等),而且還是繼續執行任務。雖然切換的機率不高,只有4%,但因為每一秒都可能改變,所以在專注於任務15秒後,大約有50%的機率會切換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

一旦進入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維持這種狀態的機率為95%,並且可能會停留一段時間。然而,過了30秒,我們有60%的機率會切換到走神狀態,另有40%的機率回歸專注於任務的狀態。至於走神的內心狀態其實非常穩定,切換到其他狀態的機率最低(僅有3%),所以停留在此狀態的時間較長。但是,到了某個時刻,又會回到部分專注/部分走神的狀態。你會注意到從「專注於任務」到「走神」,並不是直接切換,因為從500名受試者收集到的數據,很少有這種情況。資料顯示,人們很少從高度專注的狀態,直接跳到走神狀態,相反地,一定會歷經過渡狀態。

走神狀態可以分成兩種。比起部分走神(想著手邊的事或日常事務),完全走神更令人不快,給人一種失控、詭異、說變就變、不安的感受。儘管部分走神的狀態,不必然就是正面的,卻不像完全走神那般負面。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