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音樂史

發稿時間:2025/08/22
圖解音樂史 : 用一本書,認識音樂的過去與未來
圖解音樂史 : 用一本書,認識音樂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許汝紘
出版社|華滋出版
出版日期|2025/08/18

你以為古典音樂很高冷?其實它曾經風靡整個歐洲,比流行樂還潮!
《圖解音樂史》用圖像+故事的方式,帶你穿越 400 年音樂長河,精選 60 位音樂大師,從巴哈、莫札特、蕭邦到蓋希文,個個都是改變世界的旋律玩家。
全書以六大樂派分期,用清楚脈絡、年代表與趣味知識,讓你不只聽得懂,還能讀出音樂背後的文化與情感。
這是一本適合大人小孩、入門進階都能翻閱的音樂寶典。翻開它,你會發現:古典音樂其實一點都不古板,反而比你想的還要精彩!

內容節錄

《圖解音樂史 : 用一本書,認識音樂的過去與未來》

當音樂不只談愛情,而是為了祖國而戰──什麼是國民樂派?

當貝多芬的樂章還在訴說靈魂與命運,另一群作曲家已經開始用旋律寫下國家的名字。19世紀中葉,民族主義崛起,音樂不再只是優雅的宮廷娛樂,而成為人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國民樂派於是誕生——這些作曲家用民謠、節奏與地方色彩,寫出一首首屬於土地的樂章。從史麥坦納的《我的祖國》到德弗乍克的《新世界交響曲》,他們讓世界聽見:音樂,也能是文化、是抵抗、是身份的聲音。

19世紀中葉以後,浪漫主義的極致發展加上當時政治、社會的動盪不安,因而產生一種社會意識型態;由於浪漫主義強調自主意識,歐洲各地的民族意識相繼覺醒,受到這個潮流的影響,作曲家紛紛從自己民族的傳統素材中找尋作曲的靈感。因此,在浪漫主義的後期,有別於當時德奧體系(德、奧、法、比)的音樂主流,富有歐洲各民族獨特色彩的音樂,如雨後春筍般在歐洲各地出現了。而這些音樂因為都具有民族性的特色,因此便形成了所謂的「國民樂派」。

我們先從18世紀看起,當時的歐洲各國正面臨許多挑戰,法國大革命之後,促使人民自主意識抬頭、貴族沒落。從前人民所效忠的對象多半是比較小的政治單位,例如封地的領主和宗教團體的上帝。就宗教而言,中心思想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精神,至於封地的領主則是基於土地所形成的佃農和地主的從屬關係,這些牽涉到的都與民族性沒有相關。法國大革命之後,各國紛紛受到影響,再加上19世紀中葉,盛極一時的軍事家拿破崙沒落,在此之前,各國受到拿破崙的壓力,已經開始有強化民族特性的自覺心出現,到拿破崙失敗,各國便開始重新估計本國的文化遺產。不僅文學、戲劇、美術,甚至連音樂方面也受到重視,而且不只是義大利、法國或德國等所謂音樂先進國家,其他各國也都努力追求富有本國國民感情的音樂。

許多小國家在此時脫離威權統治獨立建國,為了使人民具有向心力,當務之急是把「國家利益在個人利益或全球利益之上」的觀念深植於人民心中;利用民族特性將人心聚集,就是當時宣傳民族主義中心思想的方法。早期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是自由的,並且帶有國際觀,國與國之間能彼此包容民族間差異,而這些差異更使他們認為彼此正在參與一個共同的抗爭,因而使得民族主義能夠迅速地傳播出去。不同價值觀的國家民族主義,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和存在。有時它與國家結合,例如法西斯義大利的民族主義運動;有時它並不是獨立的政治單位,而是在其他政權的統治之下,例如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幹各國。最後就是非政治性的民族主義,利用非政治的活動表現民族特徵的藝術、文學、音樂、舞蹈和其他文化的形式。主要國家和地區有:東歐、北歐、俄國、捷克(當時稱波西米亞)、挪威、芬蘭等。

在音樂方面,有些國家才剛剛脫離一些威權大國的統治而獨立,它的人民受到其他國家欺壓,開始慢慢興起本國意識,音樂家用筆、五線譜來做出音樂,以激發民心、鼓舞士氣、推翻威權,因此作曲家經常在歷史與民族音樂中找尋國家的定義,這也是國民樂派的成立起源。事實上,國民樂派和浪漫樂派在18世紀初期是同步發展的,文藝上,浪漫時期走向了「市民的文藝」,在主流地區繼續盛行,至於「國民樂派」則在主流地區之外發展,它也是浪漫主義音樂鼎盛時期發展出來的另外一個支派。國民樂派的特色是富民族性、地方性色彩,旋律接近民謠,節奏奔放,戲劇性、寫實性很強,少有德式嚴謹的「純粹音樂」,也與義大利花腔式的音樂風格不同。

在音樂創作上,作曲家充分發揮了民族特性,愛國音樂家紛紛以本國的山川或故國山川為題來作曲,特色就是強調自己的國土及歷史,將本國國民的精神、背景與個性充分表現出來,讓國民樂派的音樂隨著政治上的民族主義而更加發達。此一運動發源於俄國,不久波西尼亞、北歐諸國、西班牙及其他國家都一一跟進,各國樂曲作家紛紛創作起民族音樂,他們各就其本國音樂加以發揚光大,採用民族情調的旋律節奏,引用各地的民謠。雖然他們加入民族的情趣,但其和聲結構等,依然不脫離傳統音樂的風格,前輩大師的精神,仍在這些作品中傳承下去。

李斯特、蕭邦、葛令卡等是國民樂派的前驅者,他們雖處於浪漫樂派時期,但是作品中已流露出濃厚的民族色彩;真正掀起國民音樂運動的,是波西米亞的史麥坦納。波西米亞是吉普賽人的大本營,吉普賽的音樂原本就富有地方色彩,但在德弗乍克與史麥坦納之後,才成為歐洲音樂中的一員;史麥坦納音樂中的民族色彩更為濃厚,他的作品《我的祖國》是一首愛國的史詩,而德弗乍克的《新世界交響曲》則是最標準的國民樂派作品。國民樂派的重點就是民族性與音樂結合所產生的具有民族意識的音樂,它真正的分隔並不那麼明顯,我們可以說它是浪漫樂派的支派,也可以說它是後起的現代樂派的先軀。

當音樂的觀念由浪漫樂派發展到國民樂派,再經過不斷的強調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以及民族思想之後,音樂已經不再只是巴洛克和古典時期那樣,非追求一致性的唯美與風格不可了,後起的音樂形式越來越以作曲家的自我為中心,每一位作曲家都嘗試創作出具有原創性的音樂,因此我們可以說,此時的音樂風格的開展,多是打破以往的傳統,發展出新的音樂理論,讓世人能有耳目一新的視野。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