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金融時報》推薦年度必讀、《經濟學人》撰文推薦
在全球金融秩序裡,美元已經稱霸超過一個世紀。因而享有無與倫比的特權:可以透過舉債與印鈔來支撐經濟,把風險轉嫁給其他國家。
然而,美元的霸主地位並非理所當然,它的崛起除了依靠美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更仰賴一連串的歷史機遇。但是,當前美元雖然立於高峰,卻同時面臨多重挑戰。
知名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在這本新書中,將多年來的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經歷,包括與政策制定者和世界領導人的第一手互動,揭示美元如何塑造全球70年的金融格局。
內容節錄
《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
摘自 作者自序
這本書的書名源自美國前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那句廣為流傳的名言。1963 年,時任德州州長的康納利與甘迺迪總統(President John F. Kennedy)共乘總統座車時遇刺,身受重傷。他原本可能因為這件事被世人銘記,但1971 年在羅馬舉行的一場會議改變這一切。當時,尼克森總統( President Richard Nixon)剛宣布暫停美元兌換黃金,康納利以財政部長的身分面對滿腔怒火的歐洲領袖。這些國家不僅持有大量美國公債,更重要的是,歐洲各國戰後的貨幣與金融體系都建立在「美元跟黃金一樣可靠」的前提之上。對此,康納利留下一句經典的回應:「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然而,正如讀者將在本書中看到的,康納利只說對一半。歐洲人擔憂通膨會大幅削減他們的美元準備價值,但對美國而言這同樣是場噩夢,到了2020 年代初期,世界又再次嚐到這個痛苦的教訓。
如今,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的轉捩點。自1970 年代初,布列敦森林固定匯率制度崩潰,以及1980 年代末柏林圍牆倒塌、中國迅速崛起,世人從未見過如此景象。美國政府已不再保證外國央行能將他們持有的美元兌換為黃金;取而代之的是承諾維持低通膨,藉此穩住美元的購買力,這是歐洲各國財政部長真正關心的議題。但美國政府始終以自身利益為首要考量,使得履行這項承諾愈來愈困難。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eral Reserve,以下簡稱聯準會)是管理美國貨幣政策的重要機構。不幸的是,在國內外政治動盪之下,要維持技術官僚的獨立判斷實屬不易。在政治與財政壓力持續升高的背景下,年復一年的維持低通膨絕非易事,尤其是將偶發的通膨視為首選安全措施,以避免突如其來的過度緊縮、強硬的金融管制手段或債務違約的時候,這項挑戰更為嚴峻。一旦投資人開始對通膨調整後的實質利率要求更高,債務突然不再被視為白吃的午餐,特別是自2008 至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維持低通膨的難度會更高。然而,這樣的情節可能已經上演。
實際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來10 年內,全球的利率與通膨將比政策制定者過去習慣的水準更高。在日益分裂的全球金融體系下,美元長久以來所享有的融資優勢也可能大幅減弱( 當然,經濟衰退期間的利率仍會下降)。美元強勢主導、穩定可靠的巔峰時期可能已經過去,未來我們恐怕會看到全球債務、通膨、金融和匯率危機發生的頻率與強度將顯著上升。雖然這些危機不至於天天發生,但頻率絕對會比疫情前十年頻繁許多。
對信奉「歷史終結」論、並深信經濟學家已經掌握所有解決方法的人而言,這種不穩定局勢可能加劇的情況恐怕是一記當頭棒喝。實際上,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各國央行所營造出的穩定感,很大程度是因為貿易與金融全球化迅速發展、大國對抗的緊張局勢逐漸緩和,以及民粹主義受到壓制所出現的時代產物。毫無疑問,這些趨勢都可能出現逆轉。
回顧我身為經濟學家的50 年職涯,我觀察到,儘管金融體系的演變通常很緩慢,但仍可預見會出現劇烈轉折。政治動盪、技術創新、戰爭與其他極端壓力過去曾經發生,未來也必然再次發生。有些人認為我們將永遠生活在低通膨、低利率、主要貨幣匯率穩定的世界裡,那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為了幫助讀者從歷史視角理解當今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演變,並讓相關的分析討論更具脈絡與深度,本書將經常穿插說明我自身的專業與政策研究經驗。回顧過往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變革與事件,也許能提供參照的框架,協助我們理解當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究竟有多大,並解釋本書後續所描繪的種種未來情境。即使未必符合主流共識,也絕非不切實際。
雖然美國屢次成為全球危機與經濟衰退的震央,不過美元仍舊保持主導地位。實際上,2008 至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就像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兩者皆源於美國的政策失誤,但受害最深的卻是世界上其他地區。諷刺的是,美元卻從這些危機中順勢而起,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勢。但別指望這種情況會再次上演,尤其考慮到美國的政治失能與債務問題,以及中國試圖擺脫美元體系的野心。儘管美元短期仍會維持主導地位,但美元在全球的足跡可能在數十年持續擴張後開始減弱。若是如此,將使美國本已困難的財政調整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