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藝術力

發稿時間:2021/07/02
點亮藝術力
點亮藝術力
作者|孫菊君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06/30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樂意在每堂課都爭相搶進進教室,帶著笑容開始自主學習?孫菊君老師有什麼魅力,足以讓課堂形成這樣的學習風景?藝術力,即是未來生活上必備的能力。藝術課訓練能夠培養反思調整、自我對話、溝通協作等能力,是孩子在AI時代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

孫菊君老師在《點亮藝術力》中著墨分組機制、團隊協作與引導提問,並有許多教學心法與思維,幫助老師與家長理解教學上的一點調整,如何幫助孩子獲得更多跨學科的自我學習熱情,讓天賦自由。

文章節錄

《點亮藝術力:打造有感學習的創意課堂,讓天賦發光,啟動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啪!」一掌拍在講桌上,一腳踹向身旁的課桌椅,空氣瞬間抽真空,教室的氛圍從喧嘩到凝滯,學生們突然安靜了下來,接著是一陣沉默與空白,哪怕只有幾秒鐘,此時卻如同一輩子。

  「全班都給我站起來!」往往到這地步,幾乎已無法繼續上課。猶有甚者,只要有人不耐煩的回嘴:「凶屁啊!」師生衝突便是一觸即發。我滿心自責,無法接納自己。

  滿懷的教育熱情,怎能不被耗損?我可以完全理解過去成長階段所接觸的某些藝術老師,材料發下去之後,寧可坐在講台上,離學生遠遠的,全班鬧翻天也不管,只等著下課收作品就好。這種無力感,也許是盡力避免師生接觸與衝突而採取的佛系應對法。

  我總是努力指導學生,只求與學生之間心領神會,最終被擊垮的,是自覺到原來自以為的指導,對許多學生來說,只是漫不經心的動作與反覆碎唸罷了。就算學生接受短暫指導,當下有所進展,但更大的比例是,學生回去之後,學習成效急速消退。待再次檢視時,老師先前費勁的個別指導終究枉然,並沒有真正進入學生的心中。

  我真切覺悟到,該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了。

認清青少年特質

  多數父母/老師都認為自己與孩子/學生之間充滿「代溝」。怎麼講都講不聽,交代的事情左耳進、右耳出,更不要說是課堂上的知識或技能,要從老師這邊順利移轉到學生身上,真是難上加難。世代間的鴻溝既寬且深,秉持著好意,一味的把資源用力投向對方,常常如同把錢丟進海裡一般,令人心酸。

  課堂上「授」與「受」兩方之間的狀態,值得琢磨。老師積極、熱切的把渾身本事遞交出去,學生卻是緊緊縮著、窩著,不願意把手伸出來,問題在於彼此沒有充分了解。

  師生之間共同的渴望都是被愛、被讚賞,也期待被對方看見與肯定,成為有價值的人,但雙方之間的渠道卻閉塞著,彼此都以既有的觀點去理解對方,並決定了自己的應對姿態。

  於是局勢演變成老師單方面費盡渾身解數給出去,而面對的學生根本不埋單,或者學生單方面認為自己有努力卻總是受挫,「習得無助感」讓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符合大人的期待,得到接納與肯定。

  老師必須了解面對的學生──這些年紀比我們少好幾輪的幼童或青少年。《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作者彭菊仙女士,在書中揭露的幾個青少年特質,特別讓我有感,除了家長之外,天天需要與其交手的學校老師也必須有所認知。

  一、青少年總是極為自我中心,最重要的階段任務就是「找自己」,極力想知道自己是誰?別人又是如何看待我?惶惶不可終日,也聽不進大人的任何建議。

  二、朋友,是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資產。青少年不再依戀父母,轉而向朋友身上尋求認同感。有良好的同儕關係,身心會愈健康、愈有自信,也愈快樂。

  三、青少年階段是重要的「承擔責任」養成黃金期。父母師長的應對策略,就是輕輕把球撥回去,信任他自己學習控球。

  青少年在乎的,絕對不是講台上碎唸不停的那個人,而是「自己」與「同儕」。身為教學者兼人生重要階段的引路人,必須隨時自我提醒:

  我們的課堂,是否有充分機會幫助他們探索自己、肯定自己?幫助他們確認自己的性格、能力、價值、目標和夢想之所在?

  我們的課堂,是否可以善用青少年重視友朋同儕關係的特質,給予更多團隊協作與溝通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從同儕的眼光看到自己的進步、成長與價值?

  我們的課堂,是否給予學生承擔更多責任的機會?是否讓他們從體驗與參與之中,反思、後設、調整與修正自己的學習?能否藉由好奇的提問「把球輕輕撥回去」,讓他們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這些思考,不斷縈繞在我心中。回到自己的課堂現場,我深深覺悟,青少年滿不在乎的「中二」表象底下,藝術課是否更有機會,設計足以因應青少年特質,符合他們內在期待與渴望,以提供更多自我覺察與認同需求的學習場域?

  從藝術學習中,學生因為有機會透過對藝術品的觀察與理解,覺知到自己在觀賞作品時的感受與反應,並嘗試在藝術創作中表達自己的心念想法,啟動一連串對「自我」的探索與覺察,從內在對這些觀察做出反應,創造意義與洞見,並從中得到關乎自己未來想像的各種可能。

  同時,藝術的開放性與多元性,也提供了同儕之間藉由共同對話、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塑造一個可以包容所有意見的共創共好平台,不再只有「非對即錯」、「非黑即白」的狹隘對立性。

  認真思考起來,在校園的學習環境中,真正能滿足青少年這個階段的特質、提供對自我探索與同儕共創之修練場域,其實不多。打造符合青少年特質的學習殿堂,藝術課確實做得到!

         —摘自天下文化出版《點亮藝術力》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