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薛西弗斯

發稿時間:2021/10/15
問候薛西弗斯
問候薛西弗斯
作者|陳玠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14

  遊走於文學寫作與音樂評論之間的陳玠安,暌違九年終於帶著最新的散文集回來。曾於音樂雜誌擔任主編,也多次擔任演唱會文案企劃執行,這幾年提到陳玠安,都會認為他是「音樂評論家」,不過,文學仍是他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存在。這些「非文學」的工作反而帶給他更多文字的靈感、對人的觀察。本書中,他化身內斂的觀察者,記下自己的音樂雜感與評論,書寫在音樂領域深耕的創作者們。他的問候溫柔卻蘊含力量,帶來最真摯也最純粹的慰藉。

文章節錄

《問候薛西弗斯》

燈火闌珊處:紀念Mark Hollis

  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樣,在當年台壓CD仍多,茫茫唱片海中,看見了寶麗金代理的Mark Hollis個人同名專輯,甚至不知道他曾所屬樂團Talk Talk的情況下,買下了這張CD。

  常言擁有一張專輯,即是擁有一部時光,一段歷程的紀述,多半我所珍愛的專輯,心中的經典,確實是如此。

  Mark Hollis的同名專輯則不然:它像是沈甸甸的鏡子,不斷反射出聽音樂的過程。從第一次聽到最近一次聽,心情之類的事當然變了,可是,那些不變的部分居然很相似。若說這就是時間的意涵,或說懷舊,其實過於簡略。

  所以,在得知他過世的消息後,忍不住想要說些什麼。好像,是為了補償多年來,不曾認真替他的音樂寫過專文的感受。

  在臉書上我貼過兩三回Mark Hollis的音樂。大概都是符合情緒的貼文。有些太深刻的事情,只能用歌曲去替入,Mark Hollis不會是首選,但一直在那裡。時隔多年,總有幾張作品,在同好之間流傳,一如經典該被面對的樣子,「你聽過Mark Hollis的同名專輯嗎」,成為一個「相認」的過程。

  這經典格外像是秘密。你放了Mark Hollis,場子裡有人的臉色變了,那就是了。

  多數時候,喜歡音樂的人在這種情況裡相認,可是討論的不一定是音樂,有可能是記憶,有可能是文化層面的分析,有可能是偏執。Mark Hollis以上皆非。這張專輯發行於1998年,即便在台可稱「絕版」,卻絕對不難找。相認,倒是我從這張專輯學習到的事情。

  Mark Hollis的音樂影響了許多事情,認真來說,在那個時間區段裡往極簡主義走的樂團不少,我無法指認誰直接地受到了Mark Hollis的影響,可是會真心喜愛這張專輯的人,多數也都會喜歡某些樂團或作品。

  不過,這並不是一張樹狀圖,比較像是輻射圖,不管耳朵主攻的領域是後搖滾、當代爵士、民謠、實驗音樂或者電子,幾乎內心都曾領略過1998年這張專輯的美。這實在是很難得而神奇的事。我確信,是因為能喜歡Mark Hollis那樣的音樂,得以理解自己為何一路聽來,能吸收/愛上跨越類型的極簡。

  其實極簡並不是絕對的答案:Mark Hollis在唯一一張個人專輯裡,呈現出非常結構性的旋律美學,那樣的結構性,打破了許多我所認定的聲響結構:從來就不必要因為樂風而去認定自我,否則聽音樂只會是永遠的束縛。

  過去,我時常用幽微、低調等詞彙來形容自己喜愛的音樂,有一個部分,絕對是由於聽過且忘不了Mark Hollis。

  我不曾經期待過他會有第二張作品,但只有一張,確實太少。

  從第一次聽見這張專輯,一直到他已過世的今日,依然可以找到新的事物。過往以為,那只是跟著新團而來的即視感,如今隨著蓋棺論定的時刻不幸來臨,好像更為栩栩如生。

  一如初次親見日式「枯山水」實景,寧靜已非既成言語,是「侘寂」裡「不完美的完美」。

  謝謝當年的我,在無意之間買了這張專輯。謝謝Mark Hollis的音樂,讓塑造我的一切藝術形式圓滿。謝謝這張作品,它將不斷的再現,不斷的,讓我理解其他的作品。我知道,其實並沒有幾張專輯,能做到這樣的事。

  你不曾眾裡尋他千百度,有些作品,一直在燈火闌珊處。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