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

發稿時間:2012/01/07
醫者
醫者
作者|黃瑞仁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1/11/14

  醫師也是平凡人,有時也會有私心,甚至也會犯錯,《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作者是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醫生,他很坦誠地把醫師生涯的甘苦講了出來,並強調任何行業都是要先從做人開始,醫師也不例外,最基本的條件是先懂得做人。因此,這本書非常值得所有年輕人,不管要不要做醫師,都可以閱讀。

  作者談到他在第四年擔任心臟科的主治醫師時,有一回進行心導管手術,隔壁是他的學長,在為另一個病人進行同樣的手術,沒想到手術中發生重大併發症,病人心跳停止了,當時作者本身的手術已完成,但是他留下來幫忙,因為這是做人的第一個原則,有能力就不要愛惜勞力,能幫忙別人就要去幫忙。

  不料,當時學長竟要求他去向病人家屬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情。從這裡,大家可以看到每天接觸死亡的醫師在面對失敗時仍有恐懼心,不敢自己去面對家屬。可想而知,父母師長要教孩子去面對自己的失敗,真的是很困難的事,但是,將來人生路上可能沒有別人可助你一臂之力,所以,一個人必須從小教他如何面對挫折。

  作者也說「遇到挫折,放下面子」,這真是太對了,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病人,應以病人福利為第一,不能顧到醫生自己的面子問題。因此,不會開超音波機器要問,靜脈導管三次插不進去時要換人,力行做醫生不傷害病人的第一原則。書中有非常多例子,讓大家看到從小實習醫生到內科大教授的過程,有多少高山要越過,有多少心裡障礙要克服,這些都可以是大家人生成長路上如何面對挫折的借鑑。

文章節錄

《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

面對挫折,是醫術精進的第一步

  在醫學院教育裡,有人是一進大學就發現自己不適合醫學而轉系的。台灣的聯考制度是先結婚再談戀愛,聯考把你先分到哪個科系, 以後再決定喜不喜歡。年輕人大多數的態度是「考上了就念完再說吧!」、「念完以後想做什麼,再說吧!」人生就一直在「再說吧」這句話中無意義地迴旋,平白浪費寶貴的青春。醫學系與他系更不同的是,畢業後馬上面臨選科壓力,選科也將決定他未來的醫學之路。

  舉例來說,我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時,有一回,內科病房的護理長向我報告,有位肝硬化病人要抽腹水,但是發生了一點狀況。一般抽腹水必須硬針帶著軟針,軟針一插進,若發現沒有腹水,醫學上稱之為「dry tap」,這是因為軟針插進去的位置可能剛好是腸子頂在針頭,或者針還未到達腹腔等等,都有可能,也極常見,一般處理的方法就是取出軟針,再運用超音波來決定從何處進針,臨床教學上是這般簡單處理的。

  結果卻有位第二年的住院醫師竟然把針留在病人的肚皮上,推說自己肚子痛就跑掉了。醫師落跑,旁邊的護理人員不知所措,只好自行將軟針幫忙取出,大家面面相覷,被這個情景嚇了一跳,每個人心中都打上一個大問號:「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護理長於是決定要向擔任副院長的我報告。

  我把那位住院醫師找來聊聊,並進一步了解一下家庭背景,原來他的父親也是醫師,我非常驚訝成長在醫學家庭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怎麼會是這種反應,於是也去請教了精神科的同事。精神科同事解釋,這種臨陣脫逃的行為,是人的適應行為,醫學上有個名詞叫coping behavior(適應行為),肚子痛是真是假很難說,但肚子痛就是他的身體逃避反應,作為一個醫師,這是很不成熟的行為。抽腹水是簡單的臨床醫療, 若是腸子擋到,就找另一個地方進針,解決方法再簡單不過。雖然我的話語間期待他要面對挫折,這樣行醫才會快樂,但當下他不認為自己有錯,還一直強調自己真的是肚子痛。我啞口無言,只能默默祝福他此後醫學人生一帆風順。

遇到挫折,要放下面子

  另一個例子則是一位女住院醫師,已到院四個月,有一回為病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做了一個半小時,卻都看不出所以然。病人因為得把衣服拉起來才能做腹部超音波,就說了句:「醫師,我很冷!」沒想到這句話竟讓女醫師相當挫折,委屈地跑到護理站哭。

  護理人員認為事態嚴重,便向我反應,隔天我也試圖了解一下究竟發生什麼事,心想也許是遇到診斷困難的案例,第一年住院醫師腹部超音波不太會看,是很有可能的,若真的不太會看,也可以找別人幫忙看,結果腹部超音波看不出所以然的原因,竟然是「打不開那部超音波機器」。我又是一愣,問:「你真的花一個半小時,為了打開機器?」她低頭默默無言,答不出話來。

  其實病人只是說了句「很冷」,並沒有責備的意思,但她聽到這句話就受不了了,產生了挫折感。明明知道病人沒有講錯,也知道自己搞不定那台機器,卻不願意拉下臉尋求協助,這個反應讓我十分驚訝。進一步了解她的背景,原來她是家裡第一個當醫師的,而且我發現她成績之好,是系裡的前百分之四十,可以選擇六年畢業的優等生,畢業成績是第三名。

  我告訴她,不熟悉機器的操作,不知道開關在哪裡,有很多方法可以臨機應變。考慮到她可能因為成績很好,會覺得不屑請問他人,我試著站在她的立場,提出的第一個方法是去請教同學,果然她的反應是「完全沒想到」。在她的人格特質裡,凡事都是靠自己解決。但人非萬能,並非所有事都靠自己便能成功,若能力有限,能找到一個幫忙解決的人或是方法,也是一種「靠自己」的做法,學習總要有學習曲線,不是什麼事情都是Do It Yourself(DIY)。

  此外,愛面子也是許多醫師的大問題。她無法在病人面前說「這個我看不懂,這個我不會。」中國人向來好面子,各行各業都有這種「愛面族」,而這群成績好的醫師們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幫她想到的第二個方法,是教她以後若遇到同樣的情形,又要顧及面子,在病人面前能下得了台,不如就罵機器壞掉吧,反正機器不會答腔,邊罵邊趕快把機器推到護理站,問一下其他護理人員機器的操作情形,開關在哪等等,搞定了再推回去就能解決。

  既是家族中第一位醫師,我說:「這一路學醫過程的辛酸,可能父母親或身邊朋友都不太清楚吧?」她聽了,又是一陣大哭。後來女醫師也坦承,考試對她來說太簡單,但臨床看診時面對病人,自己總是摸不到頭緒,抓不到重點。從幾個月的住院醫師經驗,她發現,臨床最大的困難,是自己不太會跟病人溝通、解釋病情,面對病人時壓力很大。

  我站在內科立場,當然希望優秀的後輩可以留在科裡,但如果她無法適應臨床,我建議她再觀察自己一陣子,如果面對病人還是覺得困難,倒是可以選擇一個不需要面對病人的科別。後來,我輾轉得知,她隔年轉到病理科。臨床是猜測的醫學,可能對病名、病因都不清楚,必須從治療來觀察病人反應,決定治療的方向是否正確;而病理科是臨床的最終診斷(final diagnosis),每一科得到的成就感不太一樣。她能發現困難,找到出路,是好消息,從一次的失敗確認從醫方向,給自己一個機會,我衷心地祝福她。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