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

發稿時間:2012/03/24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
作者|王浩威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2/02/02

  心理與精神科醫生王浩威在親子門診看到世上的父母有百百種,父母的辛苦也有百百種,因此,他寫了《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一書,讓父母了解,如何從陪伴孩子成長的甘苦交織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學得許多美好卻艱難的智慧,包括如何去愛、接納、包容、承諾、適時鼓勵、建立規範、溫暖的擁抱、信任與放手等等。

  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父母若常覺得孩子不夠好、不爭氣,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自卑感。在國外教過書的人都覺得台灣的孩子跟外國學生比起來,幾乎都比較沒有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如人。作者表示,台灣的父母把孩子從小跟別人比,比不過時,自卑感就產生了。

  實驗顯示,同一父母所帶的同卵雙胞胎,在做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區域及血流量不同。雙胞胎基因相同,後天環境也相同,又做同一件事,為何大腦活化不同呢?這是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夢,因為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經驗,所以父母不可以把孩子跟別人比,相比是不公平的。

  作者呼籲父母帶孩子要有耐心,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很不同,不可期待每個人學習速度一樣,同時,父母要適度地放手。書中提供父母很多很好的經驗,例如,若問題兒童出自問題家庭,大人就要檢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善待配偶和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就是提醒父母,這世界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看見美的眼睛而已。

文章節錄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

除了自由,孩子還需要更多

  在一場演講裡,一位看似家長的聽眾,舉手問說:「要如何培養小孩的自信心?」

  平常聽到這問題,我腦中會浮現起「適當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這類可說是自己過去常用來回答這問題的標準答案,或建議幾本市面上我寫得不錯的書。

  只是那天,我似乎從提問者的某些地方感受到些許不尋常的地方,一時興起,反問說:「你要不要多講講這位你覺得自信心不足的小孩?」也許,只是因為,我忽然想起早上診間的個案……

  威廉是媽媽陪來的,這些年來一家三口定居在南半球的某個城市。今年原本是準備大學入學成績的最後關鍵,但威廉選擇了某大學的預科,以避開壓力極大的競爭。為了這點,一家三口有過許久的「辯論」。最後堅持不同意見的爸爸,還是讓步了。爸爸表面上尊重威廉的選擇,其實仍是頗不以為然,直到現在都還有些不愉快,甚至今天的約診也找個理由不來。

  媽媽也偏向爸爸的意見,畢竟依威廉的程度參加全國成績鑑定,將會有更多好學校、好科系可以選擇。不過媽媽看到更多問題,威廉從小只要可以不競爭,幾乎都選擇較不競爭的方式。媽媽的問題是:為何威廉如此沒有信心?

  威廉的爸爸出生在南部小鎮一個十分傳統的家族,日本式的教育可想而知,包括被逼迫讀自己不喜歡的科系。也因為如此,他們夫妻還在大學戀愛時,就參加八○年代末的教育改革運動。當威廉出生時,兩人的教育方式更是遵守絕不打罵、完全尊重小孩的原則。

  當我聽到這裡,心裡大概有些概念了。多年的臨床工作,我接觸到的青少年,剛好是八〇年代末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獲得社會熱烈迴響後,在這氛圍中逐漸長大的一代。每個當時讀大學的父母,對這運動也許支持程度不一,甚至可能因為政治立場而反對,但杜威式的自由教育態度,幾乎成為當時台灣的時代氣氛,對那時任何立場的年輕人,都產生了一股潛移默化的影響。

  然而,從來就沒有一種教育制度,對所有小孩都適用;同樣地,也從來沒有任何真正誠懇的教育學家或心理專家,敢保證自己教出來的小孩就沒問題。八○年代末風起雲湧的教育運動也是如此。現在回想起來,它的確解決了許多問題,卻也必然遺漏了一些問題,甚至還有更多被誤用而產生的問題。

  我還記得一位高中生,在會談已經進行一段時間後,有一次,忽然遲疑地問我:「醫師,我是不是比較笨?」

  被這樣直率的問題嚇一跳的我,直覺地回問他怎麼會這麼想。

  「同學的爸媽都會要他們當醫師或工程師之類的,要他們努力讀書。可是,不管我成績再好,爸媽都說做什麼都無所謂,還叫我去當清潔工!」一時之間,我幾乎是哭笑不得。

  俊忍不住而很想笑出來,是因為我有把握他父母說的就是教改運動時經常可以聽到的那一類說法:「做什麼都可以,只要自己快樂,清潔工也無所謂!」而更深層的卻是一股說不出的難過,竟然這樣的誤解拖到如此長久,已經讓他對自己失去應有的信心。

  面對眼前的威廉,我理解爲何父母認為他自信不足。除了自由,孩子的成長還需要更多:譬如期待,譬如信任。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