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狀態

發稿時間:2024/01/19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卡利.查尼斯(Cary Cherniss)
譯者|蕭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1/16

儘管「心流」已成為巔峰時刻的同義詞,但卻十分罕見,因此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最佳狀態」,這是一種只需努力就能達到的狀態,遠比巔峰心流更常出現。

經由本書的深度研究與科學實證,你將學到進入最佳狀態的實際方法──透過「情商」(EQ)。丹尼爾.高曼在1996年的開創性鉅作《EQ》中,革命性地改變了我們對情緒的看法。經過近三十年,他再度揭示如何透過情商讓我們更容易達成最佳狀態,取得高效表現。

人生中的某些時刻,我們會達到巔峰表現:運動員打出了完美的比賽;企業實現了難得的利潤。但這些時刻通常難以捉摸。反之,「最佳狀態」則是努力在每一天做到最好,累積真正的滿足感。

內容節錄

《最佳狀態:超越心流,掌握個人持續卓越的情商》

  想想處於最佳狀態時的你。當你處在效能巓峰,充分發揮自己的各項才能時,你的內在狀況如何?

  除了極為罕見的「心流」時刻之外,這種卓越還擴及更為普遍的體驗,像是你度過了很滿意的一天,覺得以自己的方式做得很好,心情也和所做的事相得益彰,感覺像是可以迎接任何挑戰──我們的最佳狀態。

  有數種方法可以判斷你是否處於這種最佳狀態。處於此狀態的人更具創意,能夠提出新穎實用的解決方案。他們完成優質工作的生產力保持在高水準。他們全心投入工作,即便困難重重。而他們的內在狀態從他們如何對待身邊的人反映出來:他們積極正面、樂於支持、相處起來很有趣。

  我們可以視之為「最大認知效率」(maximum cognitive efficiency)的狀態,此時你的心思馬力全開。而要在我們的心智生活中達到個人最佳認知水準,則取決於我們的情緒狀態。當我們摒除不安的情緒、保持高度投入,讓我們全力運用才能的大腦區域便會達到巓峰狀態。

  當大腦警報系統保持安靜,正向動機迴路開啟,我們的認知力量會全速運作。我們愈是平靜,思考愈是敏銳淸晰。因此,我們能將所擁有的才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心情好是高效能的潛在徵兆,同時能增強注意力與企圖心──例如,更能看到大遠景(而不是陷在細節裡),活力充沛地想要進行更大範圍的計畫與任務。

  麥肯錫(McKinsey)顧問對五千名經理人與高階主管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一些人表示他們多達五○%的時間處在最佳精神狀態,其他人則說只有一○%的時間。更値得參考的是,在這項麥肯錫調查中,高階主管與經理人回答當他們在最佳狀態下,生產力比處於「平均」或中立狀態時高出五倍。雖然這種相對軟性的資料無法作為科學證據,卻顯示出我們在最佳狀態之下感覺極為有效率。

▌度過真正美好的一天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員請數百名男女記錄他們工作日的事件、他們在那些事件中的感受以及他們完成的成果,在這些日誌中,個人經歷的許多具體要素浮現了出來,代表他們度過了眞正美好的一天。那些成果都是認知效能的跡象──像是解決一個電腦程式方面的棘手問題、構想出新的實用廚房器具,或是管理工具的製造與銷售等心智挑戰。

  每個人在工作日結束時會塡寫一份問卷,回頭審視剛剛過去的事件──總計有近一萬二千份人們內心世界的敍述。這個資料寶庫揭示出那些高度滿意的日子的要素。

  對所有人而言,最佳狀態對於他們工作上的表現都極有幫助。當然,生產力沒有單一測量指標;我們每個人必須依照自己重視的結果找到自己的指標,例如,讓你邁向大目標的「小勝利」。以軟體工程師而言,小勝利意味著找到方法去複製一些舊程式碼,將一項團體軟體計畫的所需時間縮減數個小時。又或者,就非盈利組織創辦人香儂.瓦茲(Shannon Watts)來說,對她重要的小勝利如下所述。

  「我想要每天都取得一個小勝利,」她說。「那種小勝利每天可能都不相同,或許在一些人眼中會很細瑣。像是一篇不錯的社論,」她舉例說,或像是一次有效的對話。

  她補充道:「小勝利或許不總像是那種盛大的凱旋,但重要的是你全心全意地投入。」當然,你的小勝利未必要指向某個宏大目標,而是要符合你所重視的事。假如你有五個小孩,而你是他們的主要照顧者,你的小勝利或許是摺完洗好的衣物、準備孩子參加戲劇的戲服,或者監督他們全部做好家庭作業。如果你是經理人或高階主管,完成手上的差事、達成一項關鍵績效指標(KPI),或是邁向組織目標的一小步,都可能帶給你一種勝利的感覺。

  在這些好日子,人們對身邊的人、自己的組織和工作性質都有更為正面的看法,也會更加投入。舉例來說,他們覺得自己特別有創意地解決了當天遇到的問題。無論是軟體工程師終於消除了一項程式漏洞,或是全職家長成功說服一群家長來組成共乘車隊,認知敏銳性讓人更可能獲得這種小勝利──感覺就像是在手頭任務上獲勝了。

  人們時常回想起因這種勝利而備受鼓舞的感覺──這些小小的勝利讓他們獲得好心情。關於人們認為何謂好日子的報告顯示,屬於好日子的四分之三時間都有著小勝利,且這些很順的日子裡很少出現挫折(此外,「很順」的心情會讓人更易承受挫折)。如果有人或有事件支持著他們,人們尤其會覺得那是美好的一天──例如,他們感受到身邊他人的尊重與鼓勵。

  當我們能夠輕鬆解決眼前迎來的問題與挑戰,自然會感到更加愉快;我們的感知染上積極正向的色彩,因此將「問題」視為令人振奮的挑戰,身旁的人看起來也更友善,而他們看我們時也一樣。

  相反地,在不好的日子,所有事情都顯得不順利,人們表示感到沮喪及焦慮,甚至悲傷。他們完成任務所需仰賴的人不那麼配合,手邊資源也不充足。大腦研究告訴我們,壓力之下分泌超量的神經化學物質會重創我們的認知能力──比如,不受控制的壓力會破壞我們的專注力及抑制不當反應的能力。

  當然,此處存在著回饋迴圈。正面感受會增強擁有好日子、解決問題的機率,進而提升我們擁有好心情的機會。成就感不僅帶來滿足,甚至讓人興高采烈。

  同樣的道理,壞心情可能讓我們更難解決問題,而無法解決問題可能讓人沮喪,甚至自憐與厭惡。在最糟糕的日子,人們表示缺乏他人的情感支持或事情進展不順,令他們感覺處處受阻──兩者都對他們的心情造成毒性影響。如果你在一天結束時失去所有喜悅,你大有可能在那天經歷了一個令人懊惱的挫敗;而挫敗變成悲傷、恐懼,或者純粹沮喪的感受。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