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0年歷練,獨立書店的經營者或者更能面對現實,在理想不變、或多變的堅持下,各自找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生存之道。
李屏賓說,電影沒有國界,就像大家庭,大家都彼此知道,很羨慕誰拍了什麼片子,但你有好的作品,大家一定會看到,要有亮眼的東西讓人看到……
小澤征爾2024年2月6日過世,英文依舊不算太好,但他用他的肢體語言說服團員,與他一起攀越過一座又一座的音樂山峰,帶著樂迷看見繁花的盛放與凋零,人生的希望與絕望。
台灣知名連鎖壽司業者近日與日本人氣角色「吉伊卡哇」(ちいかわ)推出聯名扭蛋,引發一連串亂象,甚至有人上網徵求「你吃壽司、我扭蛋」的開價「代吃」,堪稱日本近年來輸出海外最夯的IP,粉絲群從小朋友到成年人都有,幾乎男女老少通吃,這幾隻小可愛究竟有何神奇魅力?
元老級綜藝節目《超級夜總會》走出攝影棚,開著一台工程車跑遍全台灣鄉鎮125個地方,靠著澎恰恰、許效舜、苗可麗的妙語如珠,惹笑台下千萬觀眾,持續佈施歡笑、送愛地方……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1997年出版後持續熱銷,也在台灣被改編成同名舞台劇,連演了13年。關於生命教育,我們永遠學不完⋯⋯
90 年代台灣出現《少年吔,安啦!》,有槍械也有青少年徬徨,彷彿也暗喻著衝掘網羅、大鳴大放過後的台灣人,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回首上個世紀70年代,台灣曾有5家小型出版社陸續出現,他們默默耕耘文學出版市場,堅守文學理想,見證台灣文學風華長達半世紀,他們創造出版奇蹟,也留下文化印記。
本期文化+橫跨新詩、散文、小說等文類,訪問老、中、青三代創作者,聊他們在創作路上的心路歷程、曾經遭遇的挫折,以及自我修煉的方法,期盼更多創作者投入書寫陣容,既保留美麗的母語文化,也開創文學的無限可能。
用台語寫詩,在21世紀的今天並不稀奇,但在50年前壓抑的年代,詩人向陽用心計較、排除萬難,無論如何也要走這條路,為此還曾兩度徹夜難眠,一切都是為了用母語寫詩……
大學時在校園聽到林強的演唱,母語魂被召喚出來,開啟她邊寫、邊唱的台語文書寫之路。有心台語文創作者,王昭華建議要先學著過台語的生活,不要表演式的台語,「沒有土、沒有根,培養出來的也是假花、塑膠花。」
台語獨立樂團「裝咖人」團長張嘉祥以揉合童年回憶、民間信仰的魔幻寫實小說《夜官巡場》奪下多項獎項肯定,同名專輯更讓他們入圍金曲33新人。張嘉祥說,講台語的他,才是記憶裡最熟悉的自己,他會繼續寫,用台文寫,讓那部份的自己不會消失。
每個人對「家」有不同定義,在這個社會的某個角落,5把雨傘就是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