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指輝達違反反壟斷法 學者:爭取談判籌碼
(中央社記者廖文綺上海23日電)中國15日公布輝達違反「反壟斷法」,正值中美舉行第4次經貿談判之際。BBC報導指出,學者認為,這是在國際爭端中爭取談判籌碼的典型案例。中國最後可能祭出高額罰款,但中國仍需要輝達的產品,因此輝達會保有一定市占率。
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15日指控輝達違反「反壟斷法」,並傳出當局要求多家科技巨頭停止採購輝達的人工智慧(AI)晶片。BBC中文網今日報導指出,雖然去年年底中國就已指出輝達「涉嫌違法」,高調公布輝達違反「反壟斷法」的時機格外引人關注。
9月15日,中美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經貿會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正帶領代表團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等人磋商。
報導指出,在中美會談的前幾天,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將23家中國公司新增列入貿易限制清單。中國隨後表示,將就美方對中國集成電路領域相關措施發起反歧視調查。
報導引述澳洲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Institute)副教授張越(Marina Yue Zhang)表示,「在『敏感時刻』啟動調查,顯示中國並非美國貿易政策的被動接受者。」這次對輝達的指控,是中國利用國內監管工具在國際爭端中爭取籌碼的典型案例。
報導指出,2015年,中國也曾對美國晶片設計大廠高通(Qualcomm)開出9.75億美元(約新台幣294億元)罰款,中國認定高通在專利授權和對設備廠商的收費策略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創下中國反壟斷處罰紀錄。
張越表示,相比之下,輝達案則是對美國制裁的直接回應,旨在提高美國及其企業推行圍堵策略的成本。
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地緣政治部門主管魯曉萌指出,當時中國當局並沒有明確阻止高通的交易,在輝達一案,「中國採取了更主動、或者更嚴厲的手段,其時機幾乎肯定帶有地緣政治動機。 」
報導指出,這類調查可能會拖延數年之久。前美國律師協會法治項目中國主任虞平指出,「最後罰款可能達數億乃至十億美元,但仍會給輝達一定的市場份額,因為中國需要輝達的產品,尤其對高科技和AI的發展」。
他計算,輝達在中國2024年度收入約為135億美元,如果以10%總收入來計算,罰款可能會達13億美元以上。據陸媒財新報導,當年對高通的罰款,即是按照2013年高通在中國境內市場銷售額8%來計算。
虞平補充,除了高額罰款外,監管機構還可能施加嚴格的行為矯正措施,對企業的商業模式造成重大影響,「無論處罰結果如何都將樹立非常壞的先例,導致外國先進企業和產品對進入中國市場產生畏懼情緒,樹立這樣的先例也不利於國內科技企業的技術革新,使得企業對於創新結果的經濟預期產生了不確定性。」
報導說,案件走向很大程度取決於中美關係發展。張越認為,如果貿易談判陷入僵局,或美方採取強硬措施,北京可能升級行動,公開宣布調查或推進案件。反若談判進展順利,北京希望促成協議,中方則可悄然暫停調查、延後裁決,或給予較輕處罰。此類降溫行動可被視為一種「善意姿態」。(編輯:陳鎧妤)11409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