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文化+】護傳統也拚創新「魔術之手」許正宗要當布袋戲的超級助選員

2022/1/17 12:01(1/17 12:1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他從事布袋戲演出及教學超過一甲子,強調學布袋戲要學「活」戲,不能學「死」戲,戲氣、戲肉要做出來,不能只做戲殼……

文:邱祖胤/攝影:吳家昇/影音:洪凰鈞/照片提供:新西園掌中劇團

戲台上,布袋戲偶咳嗽兩聲,忽然間,手中竟擦出火花,將煙斗點燃,老者開始吞雲吐霧,娓娓道來許多往事。

這是新西園掌中團主許正宗師傅的拿手絕活,他經常在戲台上創造驚奇、驚喜。

許正宗現年74歲,去年剛由新北市政府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布袋戲保存者,是傳統布袋戲的活字典,台灣的無形文化財。他不只對傳統戲、金光戲、劍俠戲如數家珍,還發明布袋戲川劇變臉,改良「文生寫毛筆字」的 道具與橋段,手中的戲偶還能表演特技,轉盤子、摔角、噴煙、吐火,樣樣來,被譽為布袋戲界的「魔術之手」。

許正宗說:「我從小就在變這些把戲,就是要把布袋戲變得更吸引人,常被老人家罵,說我亂來,但我不是亂來,我都有照傳統在走,我認為布袋戲要一直推陳出新,才能與時俱進。」

許正宗師傅講話中氣十足,鏗鏘有力,經常幫人站台助選,是新莊地區的超級助選員。

他連續25年進入國小校園推廣布袋戲,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許阿公」,這幾年又幫著他的老兄弟、國寶大師陳錫煌帶領藝生,傳授布袋戲的進階技藝,一刻不得閒。

他最想站台的,一直是布袋戲的未來。他一直在當布袋戲的超級助選員。

家族傳藝100年 聲名遠播全寶島

拜訪許正宗師傅的那天早上,新莊還下著綿綿細雨,華燈初上即人聲鼎沸的新莊廟街,大白天有種意外的寧靜,許正宗的住所就位在大漢溪畔、從慈祐宮往廟街方向前行約200公尺的小巷子。

但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只夠兩個人擦肩而過,摸乳巷以上,騎白馬未滿,卻是人稱「戲館巷」的人文薈萃之地,百年前新莊港口還能泊船的時代,中南部戲班前來台北城演戲,前一晚總會先在這條巷子落腳,巷子的西邊是歌仔戲班的基地,東邊則布袋戲班的陣營。

許正宗出身的家族戲班「小西園」,就是在「戲館巷」起家,「小西園是我的祖父許天扶在民國2年成立的,至今已經有108年的歷史,小西園的子弟一條心,現在都已經傳到第四代了,大家都非常爭氣。」

許正宗說,他的父親許欽出師以後先成立「新西園」,後來祖父過世,「小西園」由許正宗的叔父「許王」接班;許正宗15歲時可以組團了,叔父許王為他的團名取為「正西園」,「我叔父覺得本來『小西園』應該由他的大哥、也就是我父親接班,為我取『正西園』這個團名,一來我的名字有一個正字,二來表示這是小西園的正統。」直到許正宗的父親過世,許正宗才又接班父親的「新西園」。

「小西園」家族名震全台,文戲講究,武戲精湛,家族成員兄友弟恭,互相禮讓照顧,從許正宗的言談間可以充分感受到。

蹺課看戲不念書 訓導主任追著跑

許正宗說,他是家族長孫,備受祖父疼愛,6歲時就由祖父揹著,一字一句教會「扮仙戲」的口白。「扮仙戲」是布袋戲班開演前必演的謝神戲,也是初學者的入門磚,可見家中老人對這位金孫的期待。

許正宗說,他真正對布袋戲有所認同,源於一次去看叔父許王演戲,叔父在後台瞄到自家人站在台下看戲,就喊他到台上來,雖然什麼都不用做,但演出結束後,請戲的人請戲班吃飯,他竟然也有份。

「那時一年到頭能吃雞肉鴨肉的機會並不多,結果去看戲還能吃大魚大肉,後來主人還發賞金,賞金是用人頭算的,不管你會不會演,通通有獎,那時可以分到兩塊,我跟大人要零用錢,一次也只能要一角、兩角,既然演布袋戲是這麼好的事,我當然要演。」

許正宗從此迷上布袋戲,經常蹺課去學戲、看戲,上課還經常遲到,許正宗笑談他翻牆進校園、被訓導主任追著跑的往事,「訓導主任跑不過我,就用廣播:『某年某班許正宗同學,馬上到訓導處來!』但都是我弟弟去,因為他叫做許正中,國語聽起來很像,他人又土直,聽到廣播就自己跑去受罰……」

耳濡目染硬學戲 狀況百出懂應變

許正宗坦言,有興趣雖然是一個動力,但自己的阿公、父親、叔父都在演布袋戲,學起來當然也比較快。

「但是功夫也是要自己練,大人戲演完都深夜十一、二點,吃個點心、洗個澡,就要睡了,怎麼有時間教你?你就要靠自己努力學習,還好當時兩天就有一場戲要演,一年365天就有一兩百場,觀摩的機會很多,不過有些戲這場看不懂、記不住,可能下一次要再看同一場戲又要等到一兩個月以後了,真的是要硬看、硬學。不像現在的學生有劇本可看,甚至可以錄音、錄影。」

許正宗說,以前學戲,學的是「活戲」,「什麼是活戲?就是要能自己變通。好比說一場戲有3個小時,但一下子當地里長來致詞,一下子議員來致詞,地方人士到場,又要介紹一下,掐頭去尾只剩一小時的時間可演,如果碰到選舉就完了,來的人更多,不讓他說又不行,主人會不高興。」

許正宗說,有時請戲的主人打賞,你不能馬上結束,還得加演半小時,此時這個戲要怎麼接?壞人都死光了,怎麼辦?「只好演好人做夢,陰魂來找他。你不懂得變通,就無法過關。」

這就是活戲。

大殺四方吐劍光 鄉民叫你吞回去

許正宗說,現在要看一個主演肚子裡有沒有東西,能不能演「活戲」,看字幕就知道,「如果和字幕有點差別,表示這個主演對這個戲很熟悉了,會照自己的方式演;如果跟字幕一字不差,表示這個主演照著劇本在念。」

早年演布袋戲,要吃這行飯並不容易,根據呂理政教授《布袋戲筆記》的記載,民國72年台灣從事布袋戲的人口約有4萬人,另有一說,從戰後到民國60年代的全盛時間,台灣從事布袋戲演出的人口約有10萬人,競爭可說相當激烈,沒有兩把刷子,根本無法立足。

許正宗就說,他的父親許欽當年推出「大俠鷹爪王」,在全台連演600多場,賺得的戲金不但把他們這些兄弟姊妹養大,還能買房子,非常了不起,也可見當時演布袋戲是可以營利謀生,卻也有許多狀況要應付。

許正宗說,演布袋戲的「眉角」很多,早期戲迷很講究,不能不照規矩來,譬如有一次他跟著父親去演劍俠戲,當時流行「吐劍光」,好人的劍吐出去把壞人殺光光,請戲的主人很滿意,就要大家休息,準備吃宵夜,等宵夜吃完,就有一些老戲迷來嗆說:「搬戲的,你們把劍光的吐光光了,把人殺死了,難道不用再把劍光吞回來,放在整個庄頭是要殺死我們多少人?」

主人聽了覺得有理......(全文未完,請見文化+雙週刊第101期「臥虎藏龍盡『掌』中」,1/17上架)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