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紙風車32年演出6608場 劇團轉為文化公益推動者

2025/5/15 21:26(5/16 11: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紙風車劇團出版32年來首本工作報告,創辦人李永豐(中)、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左)及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右)15日出席記者會,表示期待不管城市或偏鄉,都可以一直聽見台灣孩子的笑聲。中央社記者趙靜瑜攝  114年5月15日
紙風車劇團出版32年來首本工作報告,創辦人李永豐(中)、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左)及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敏宜(右)15日出席記者會,表示期待不管城市或偏鄉,都可以一直聽見台灣孩子的笑聲。中央社記者趙靜瑜攝 114年5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5日電)演出超過6608場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推出成軍32年工作執行報告,從劇場團體轉變為文化公益推動者,創辦人李永豐表示,免費看戲是所有孩子的權利,孩子的笑聲是最美麗的桂冠。

紙風車成軍32年來,始終處於高速運傳的狀態,直到2年前30週年前夕決定要整理這份「遲來的年報」。工作執行報告總編輯陳玉華表示,一般企業年報每年都會做,「但我想紙風車當初根本沒想過自己會活過30年,我們整理了2年,終於完成這份報告。」

陳玉華表示,過去紙風車都以演出現場跟觀眾交流,但這32年來演出超過6608場,觀眾人數1475萬人,超過43萬名捐款者加上1萬5千名志工,紙風車也連續12年獲選為文化部台灣品牌團隊,「紙風車跟社會要有新的溝通,不只是透過演出,而是透過每年的工作報告與數據,讓社會一起了解。」

從表演紀錄、演職員名單、技術人員名單、票房紀錄到地方巡演資料,編輯小組一一重新盤點與驗證,陳玉華認為,紙風車就像文化界的台積電,「在自己的領域保持領先,而且與時俱進。」

根據工作報告,紙風車從劇場團體轉變為公共文化推動者,早期階段(1992–2006)重點在於創作與表演包括戲劇與兒童劇。自2006年起,隨著「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啟動,紙風車從藝術表演工作者轉型為「深入社會基層的文化實踐者」,更主動走出劇場,將表演送到社會中最缺乏資源的孩子。

紙風車也發揮戲劇能量,在藝術創作加入社會議題倡議,創作內容從童話與傳統故事,加入在地故事、校園反毒及性平等議題,以藝術為社會倡議平台,與政府、企業及公民社會合作做高度整合。近年則以永續看待鄉鎮兒童藝術工程,讓台灣的孩子接觸藝術不再遙遠。

「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則觀察,如果要寫台灣表演藝術史,紙風車打破中產階級必須要買票才能欣賞戲劇的模式,絕對必須記上一筆。」

黎家齊表示,紙風車尋求贊助演出給偏鄉孩子欣賞,等同回到戲劇最初的起源,像酬神戲、外台戲等,家有婚喪喜慶跟鄰人分享,「這都已經可以成為論文的題目。」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創辦人李永豐表示,一路上他很感激4個貴人,包括鎰勝工業董事長黃子成、中國信託董事會秘書長高人傑、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以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這幾位一開始都在不太認識紙風車的情況下,相信了紙風車,給予捐款跟幫助。」

李永豐也表示,紙風車在做的事就像一盞燈,「只要燈沒滅,就會有孩子的笑聲,那也會是我最美麗的桂冠。」(編輯:吳素柔)11405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