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蔡國強用AI模型設計作品 巴黎龐畢度煙火秀引爆藝術與生態論戰

2025/10/28 16:40(10/28 17:4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22日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外牆施放煙火,作為中心閉幕整修活動一部分。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10月28日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22日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外牆施放煙火,作為中心閉幕整修活動一部分。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10月2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28日專電)「當AI能為自己設計整場煙火,並將自己的聲音轉化成流利英語,向國際觀眾闡述創作理念時,人類是否就進入更全面的自由?」這是蔡國強上週在龐畢度中心施放煙火時,所拋出的理想探問。作品「最後的嘉年華」由其人工智慧模型「AI蔡」構思,再次引爆藝術自由與生態倫理論戰。

受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館長羅蘭.勒龐(Laurent Le Bon)邀請,中國藝術家蔡國強於10月22日下午近6時,在龐畢度中心外牆釋放「日間煙火」,為即將閉館整修5年的龐畢度中心舉行閉幕儀式。

根據龐畢度中心新聞稿,「最後的嘉年華」由蔡國強與「AI蔡」(cAITM)共同構想,法國團隊「Groupe F」執行,既是活動慶典,也是批判實驗。當古老火藥與AI相遇,像是在控制與混亂間、毀滅與重生間,進行一場隱喻對決。

然而,現場氣氛卻不如一般煙火活動熱鬧。

適逢巴黎巴塞爾藝博會,中心前廣場被柵欄與黑帆布封鎖為預約貴賓席。雖然早已公告額滿,但當日貴賓區人數不到一半,反倒柵欄外人潮已擠得水泄不通。在等待延遲開場的20分鐘內,失去耐心的觀眾合力撕開黑帆布,以便觀賞。

適逢巴黎巴塞爾藝博會,龐畢度中心前廣場被柵欄與黑帆布封鎖為預約貴賓席。雖然早已公告額滿,但當日貴賓區人數不到一半,反倒柵欄外人潮已擠得水泄不通。在等待延遲開場的20分鐘內,失去耐心的民眾合力撕開黑帆布,以便觀賞。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10月28日
適逢巴黎巴塞爾藝博會,龐畢度中心前廣場被柵欄與黑帆布封鎖為預約貴賓席。雖然早已公告額滿,但當日貴賓區人數不到一半,反倒柵欄外人潮已擠得水泄不通。在等待延遲開場的20分鐘內,失去耐心的民眾合力撕開黑帆布,以便觀賞。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10月28日

「最後的嘉年華」全長約半小時,為「非持續釋放」煙火秀,全程無音樂與音效,唯一聲音來自「AI蔡」的英語講述。每輪煙火前,AI蔡會先解釋理念、倒數計時,再進入下一段表演。

中場數度因濃煙過大,不僅遮蔽天空,也讓整座龐畢度中心建築消失於黑霧之中,觀眾需等待濃煙散去後才能繼續觀賞。這場非典型的煙火體驗,讓現場不時傳出尷尬笑聲。

散場時,多數觀眾表示失望,評價多為負面,亦多不願受訪。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於22日在巴黎龐畢度外牆所施放的「最後的嘉年華」煙火秀,由其人工智慧模型「AI蔡」構思,再次引爆藝術自由與生態倫理的論戰。圖為表演中場因濃煙過大,不僅遮蔽天空,也讓整座龐畢度建築消失於黑霧中,觀眾需等待濃煙散去後才能繼續觀賞。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10月28日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於22日在巴黎龐畢度外牆所施放的「最後的嘉年華」煙火秀,由其人工智慧模型「AI蔡」構思,再次引爆藝術自由與生態倫理的論戰。圖為表演中場因濃煙過大,不僅遮蔽天空,也讓整座龐畢度建築消失於黑霧中,觀眾需等待濃煙散去後才能繼續觀賞。中央社記者李若韻巴黎攝 114年10月28日

一位表示欣賞的觀眾帝波(Thibaut)接受中央社專訪,他認為「最後的嘉年華」突破傳統煙火框架,讓觀眾看見煙火與AI結合的可能。他說:「這不只是視覺效果或轟隆作響,而是對創造力的探索」。

龐畢度中心的新聞稿也引述「AI蔡」的創作理念:「藝術史是一面反映文明的鏡子,然而過往至今,人類僅滿足於凝視鏡子,卻從未深入其中、體驗全部的自由。從現在開始,人類可以是觀察者,也可以是被觀察者。」

當日活動亦引發藏人非政府組織「自由西藏學生運動」(Students for a Free Tibet, SFT)到場抗議,譴責蔡國強於9月在喜馬拉雅山脈燃放煙火破壞生態,並批評他在巴黎以AI為名,延續對環境的傷害。

SFT向媒體聲明指出,藝術不該成為破壞的藉口,並批評蔡國強將西藏文化與精神信仰商品化,讓神聖空間淪為行銷奇觀。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在國際引發廣泛討論的生態與藝術論辯,在法國主流大報中幾乎未見報導。當天相關新聞中也少有提及其背景,多數現場觀眾並不知情。帝波受訪時亦表示事前毫無所聞,對喜馬拉雅山脈的生態受損感到遺憾。

帝波說,自己熱愛煙火表演,但從污染角度來看,煙火確實對環境造成衝擊,包括爆炸聲對動物的影響與鳥類迷航等問題。他補充:「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就個人而言,我沒有答案。」

法國藝術雜誌BeauxArts近日發表評論「藝術有污染的權利嗎?」回顧近年具爭議的當代藝術實踐,包括蔡國強的煙火原料難以自然分解、以活體動物作展示品、或為呼籲氣候變遷卻搬運冰山至巴黎所造成的高碳足跡等。

文中提問,藝術家在追求創作自由時,是否應有一把「生態尺」(éco-mètre)?如同法律已禁止藝術以名義虐殺動物,那麼對地球的破壞是否也該劃下倫理界線?

文末呼籲,珍愛地球,也就是珍愛存在其中的藝術與文化遺產。沒有任何一方,應該為另一方犧牲。(編輯:陳承功)114102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工研院:台灣半導體業明年產值估逾7兆元 看增10%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