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台灣機器人前景 達明黃識忠:強化非紅供應鏈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8日電)達明在9月下旬掛牌上市,宣示打造台灣機器人品牌的決心,市場抱以高度期待。面對中國強勢進軍人形機器人的企圖心,達明營運長黃識忠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灣機器人供應商具有競爭力,應與「紅色供應鏈」相互區隔。
黃識忠在達明桃園龜山總部接受中央社團隊專訪,他帶領團隊進入難得對外開放的人形機器人實驗室,並分享他對台灣發展人形機器人前景,以及對中國相關產業的看法。
觀察人形機器人發展,包括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等大廠積極切入,中國廠商尤其企圖心強烈。

黃識忠分析,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產品,仍以控制肢體運動的「小腦」硬體平台為核心,透過「紅色供應鏈」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壓到最低,短期客戶需求多是國營研究單位和學校實驗機構。
至於中國人形機器人是否用人工智慧(AI)驅動各項功能,他笑說,「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另一方面,日本很早布局人形機器人,其中本田(Honda)20多年前就開發出ASIMO人形機器人,但2022年已宣布退役。
黃識忠指出,當時人形機器人透過程式設計,用「小腦」控制人形機器人踢球或跑步等動作,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功能;但是光用程式控制人形機器人還不夠,現在人工智慧大語言模型(LLM)及視覺語言模型(VLM)等愈來愈成熟,人形機器人的智慧功能得以實現。
黃識忠指出,達明正開發具備人工智慧能力的人形機器人,要能真正在製造業實際場域、可靈機應變解決廠商生產製造實際問題的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才能真正提升人形機器人的附加價值」。
對於台灣發展機器人產業,黃識忠樂觀期待。他表示,台灣製造業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能量,特別是在資通訊(ICT)和半導體生產製造,台灣「屬於大國規模」。
他認為,台灣發展人形機器人,一定要善用既有資通訊和半導體製造及生態系的優勢條件;先在台灣擅長且熟悉的半導體和資通訊業界,落實人形機器人應用,建立扎實的根基後,再進一步拓展其他應用場域。
對於台灣機器人供應鏈,黃識忠表示,台灣廠商在機器人關節模組具有一定競爭實力,並有台灣廠商提供部分關鍵零組件給美國機器人企業。
黃識忠建議,台灣機器人供應商應該與「紅色供應鏈」相互區隔,打造產品性能差異化特色與優勢,這樣才能打造台灣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產品若一模一樣會有問題」。
在人才培養上,黃識忠期盼產官學研加大力度擴增人才庫。他坦言,目前台灣每年發表與機器人相關研究論文的碩、博士生,大約500名,這些人才不一定直接進入機器人產業,反而可能先被半導體產業吸納。
黃識忠建議,研發人形機器人相當著重研發技術能力培養,物理、工程數學、機器人學、動力學等專業能力要求也高,要培養並留住人才在機器人產業發揮所長,達明創造薪資激勵和職場研發熱情等誘因條件,長期規劃營運每年成長的目標,期盼更多新血在達明一展長才。(編輯:張良知)11410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