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照顧罹癌父 花蓮女孩立志返鄉行醫助人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7日電)「每一段艱難的路,都是通往溫柔世界的橋」,來自花蓮的女孩歆婷,自幼照顧罹癌父親,這段不平凡經歷深刻體會癌症家庭無助,希望將來返鄉,用醫療專業照亮他人的生命道路。
歆婷的故事,是全台灣85萬癌症家庭的縮影,癌症已連續42年高居台灣10大死因之首,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去年罹癌人數達13萬0293人,平均每4分02秒就有1人確診,推算全台癌症家庭突破85萬戶,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病患,更牽動整個家庭的經濟與心理壓力。
台灣癌症基金會與企業攜手合作邁入第15年,持續推動「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公益計畫,今年提供136個獎助名額,其中2名得獎學生作為代表分享在逆境中綻放光芒故事。作為分享人的歆婷說,癌症家庭小孩不是「應該很堅強」,大家都會害怕、脆弱,需要理解與陪伴,而不是同情。
就讀花蓮女中的歆婷,年僅4歲時,父親罹患口腔癌,病情反覆復發,不僅讓年幼的她早早直面生命的脆弱,也讓家庭承受沉重的經濟與照護壓力。母親一肩扛起家計與照護責任,歆婷則在情緒與生活的重擔中學會堅強。
「不可能因為這些事放棄夢想」,這句話成了歆婷面對困境時的座右銘,她分享,儘管家庭資源有限,她從未放棄學業,靠著自學與嚴謹的時間管理,在照顧父親與課業之間努力取得平衡,立下成為醫師的志向,希望未來能返鄉行醫。
另外1名分享人是昀芳,她自小由奶奶照顧,在奶奶罹癌後,她求學的同時,主動承擔照護責任,分擔經濟壓力。她說,照顧奶奶的過程不容易,但讓她與奶奶的關係更加緊密,同時聽見自己內心的願望,是成為營養師,預計明年7月報考營養師國考,希望能以專業守護更多人。
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指出,癌症患者多集中在50歲以上族群,占比高達83%,約有10萬8626人。其中,40至59歲的癌症病患達4萬1108人,這個年齡層正值家庭經濟支柱的階段,子女多處於高中或大學求學期。
張家崙說,一旦家庭遭遇癌症衝擊,不僅病患本身需要面對龐大的醫療挑戰,孩子的學習與夢想也可能因此被迫中斷。癌症家庭子女獎助學金不僅是金錢上的協助,更是來自社會的理解與支持,讓這些孩子知道,他們並不孤單,也鼓勵他們在逆境中持續追夢、不放棄未來。(編輯:李淑華)11409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