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逆轉重症肌無力 33歲女術後1週追星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33歲謝小姐患重度肌無力,需切除胸腺,傳統手術胸前恐留30公分傷口,令她畏懼,單孔機器手臂問世,她勇敢接受治療,傷口小、恢復快,術後1週就參加演唱會,抓住青春尾巴。
與常人無異,不說沒有人知道,謝小姐患有重度肌無力,她今天在記者會分享,永遠不會忘記2021年的5月份,因同事提醒才發現自己單邊眼睛下垂嚴重,就醫檢查確診重症肌無力。當時醫師告知,傳統手術需要切開胸骨,傷口長度恐達30公分。
這樣的治療讓謝小姐相當恐懼,因此決定先藥物控制病情,到了2022年11月,她擔任選務工作人員,回家後突然昏倒,這一經歷讓她深刻意識到,如果不手術,病情只會惡化。「我有小孩,我要陪伴孩子長大」,醫師曾告訴她,若能在2年內進行手術,病情有機會得到緩解。
幸運的是,謝小姐2023年初得知有了一種新型的單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非常小。當年3月,她決定勇敢接受手術。她週一做完手術,當天能夠下床走動,週三就出院,甚至術後1週,她已經能夠自己搭乘捷運前往韓團演唱會,在現場和大家一起跳舞唱歌,重拾了她的青春與熱情。
林口長庚達文西中心主任趙盈凱說,重症肌無力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患者體內免疫系統會攻擊神經與肌肉之間的受體,導致肌肉不能執行任務,好發於40歲以下的女性及60歲以上男性,國內每年約新增超過5000名患者。胸腺是重症肌無力的關鍵器官,會阻礙肌肉訊號傳導。
趙盈凱表示,根據國際共識與臨床研究實證,全身型重症肌無力患者若能及早接受擴大胸腺切除,有助於穩定控制病情。國內最新治療指引也建議,18至50歲的新診斷全身型患者,應儘早進行胸腺切除手術,並合併藥物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
趙盈凱說,傳統切除手術需正中開胸,傷口自頸部延伸至腹部長達30公分,需鋸開胸骨。對許多年輕女性患者而言,很難接受,寧可選擇藥物控制。所幸單孔機器手臂手術問世,只需在劍突下方開約3公分小切口,即可完成胸腺切除,不需鋸胸骨,大幅降低術後疼痛與恢復期。
單孔機器手臂手術2018年在美國上市,台灣今年正式取得許可證。事實上,早在2022年8月,長庚醫院團隊便已領先全球,率先展開單孔機器手臂胸腔手術的臨床試驗,應用於劍突下胸腺切除,據統計,採用此手術方式的患者平均住院僅約2天,3%術後出現輕微肋間神經麻麻的感覺。
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葉集孝表示,引進單孔手術系統是長庚醫院推動智慧醫療與精準醫療重要里程碑;累積完成近2萬台機器手臂手術,其中單孔手術100例,單孔系統已可應用於外科大部分術式,縮小手術切口、減少術中出血、縮短住院天數,提升病人術後生活品質。(編輯:李亨山)11409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