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教農民數位行銷 佘承洲從學員變電商老闆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日電)農業部在民國106年推出「電農培訓及輔導專案」,教農民數位行銷農產品。從事有機蔬菜銷售的佘承洲在COVID-19疫情期間是參與培訓學員,現已成協助小農銷售的農產電商平台老闆。
農業部今天舉行「114年度電農培訓及輔導專案」開跑記者會,邀請「大農網電商平台」創辦人、平台執行長佘承洲分享實務經驗。
佘承洲原本在科技業,工作25年後,想轉換跑道,在一次到同學妹妹經營的有機農場後,有機農產品讓他發現人生另一種可能,2019年離開科技業,2021年與同學及同學妹妹共4人一起合作,以「蔬菜箱」方式包裝有機蔬菜,在一般電商平台銷售並熱賣,讓佘承洲思考不如自己來做電商平台。
佘承洲說,為了學習更多電商知識,2022年報名了「電農培訓及輔導專案」,之後與同學合作成立「大農網電商平台」,初期銷售有機蔬菜,第1個月的業績只有新台幣3萬元,因透過農業部的媒合會認識許多在地青農,平台以互助為出發點協助小農,不收上架費,只收基本通路費,平台上可銷售的產品也逐漸增加,到目前已有500多項 ,今年整體銷售業績約可達500萬元。
佘承洲說,從平台經驗,他發現電商要能成功,除了對架產品的品質把關外,客服非常重要,客服必須提供讓人滿意的答案,才會留得住消費者。
佘承洲現在不只是電商,也協助想跨入數位行銷的小農,找出產品強項,學習如何為產品說故事,吸引消費者目光。他舉例,台東有位種植鳳梨釋迦的農民,將次級品做成氣泡飲附產品,但銷售不佳,每個月才售出3箱,在一次的分享會上,農民認識大農網,經由平台協助,銷售量變10倍。
農業部說,「電農培訓及輔導專案」至今已培訓1912人,舉辦70場媒合會,媒合712人找到電商,今年度將在北中南東地區舉辦14場課程,培訓至少300名電農學員,課程設計依電農數位基礎分為初階、中階與高階類別,內容涵蓋商品攝影技巧、短影音製作、AI工具應用以及跨平台行銷策略,強調實作導向與AI技術整合,協助農民快速掌握電商經營的核心能力。
農業部說,除了課程培訓外,114年度將辦理6場次電商媒合會,媒合農民與合適通路,同時遴選15件亮點個案,透過顧問陪伴式輔導及獎勵金,依農民不同的經營狀況與數位基礎,量身訂做經營建議與實作,期末成績優異個案有機會與知名網紅(KOL)合作直播帶貨、社群圖文分享、影片短影音推薦及參加國際展會。(編輯:林恕暉)11410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