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燙傷更要注意 7歲童疤痕攣縮影響腳趾生長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7日電)燒燙傷「沖脫泡蓋送」的觀念深植人心,但民眾沖水時間常不足。醫師提醒,小孩燙傷比成人更要注意,有7歲男童因輕忽腳趾縫燙傷,導致疤痕攣縮影響腳趾生長,只能開刀治療。
台北榮總自今天起至21日,在中正樓1樓大廳舉行「2025兒童燙傷宣導週」,盼透過闖關遊戲、互動體驗,讓孩童與家長從遊戲中學習辨識危險源,提高防範意識,並宣導「沖、脫、泡、蓋、送」5字口訣,建立正確燒燙傷急救觀念,降低意外發生。
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副董事長黃通顯致詞指出,如今「沖、脫、泡、蓋、送」已深植人心,但居家環境中仍潛藏許多危險因子,尤其寒冷的冬天,熱湯、熱茶、泡麵及浴廁熱水等,都可能在一時大意下,釀成嚴重傷害。
兒童燙傷基金會執行長黃惠芬指出,過往國內調查發現,雖然民眾普遍知道燙傷後要沖脫泡蓋送,但是第一個步驟「沖」的時間卻嚴重不夠,常常只沖了一、兩分鐘就不沖了。但其實流水帶走皮膚表面的溫度後,深層遭燙的溫度才剛剛開始下降,因此需要繼續沖到15分鐘以上,才能有效避免後續皮膚損傷。
台北榮總燒傷中心主任、台灣燒傷暨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吳思賢提醒,兒童皮膚薄嫩,且總面積相對較小,成人認為輕微、面積不大的燙傷,對兒童而言,可能已經燙到皮膚深層,甚至可能致命。尤其若是三度燙傷,不僅皮膚會變白、沒有血色,且因為神經已經被燙死,小朋友也不會痛,家長更容易因此輕忽,延誤就醫。
吳思賢建議,小朋友燙傷務必就醫,確認問題嚴重性。他曾遇過約7歲的小朋友因為踩到熱水,燙傷腳底,當下沒有就醫,僅自行換藥。因小朋友還正在成長,當初燙傷的腳趾縫,在1年後因為疤痕組織不會長,拉扯附近健康皮膚,造成腳趾變形,影響活動,最後只能透過手術去除疤痕組織,用其他皮膚進行重建。
北榮副院長曾令民表示,燒燙傷事件一旦發生,經常需要外科及時介入,後續更需要復健等協助;除了身體上的治療,燒燙傷的外觀更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需長期陪伴。他呼籲除了專業的支持,社會大眾多以接納和鼓勵陪伴燒燙傷孩童成長;皮膚捐贈也能給予燒燙傷者重要幫助。(編輯:管中維)11411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