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提醒勿赴日旅遊 民眾稱看多了不受影響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7日電)中日關係緊張,有中國專家認為,當前不會演變成2012年全國性反日示威,因為官方煽動反日情緒但不願線下聚集出現失控。一些民眾則說,對反日、反美已經習慣了,官方表述不影響自己的判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7日在眾議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如果「台灣有事」(發生緊急狀況),有可能構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中國從13日起抗議不斷升級,外交部、文旅部已經發布避免赴日旅遊的提醒,教育部則建議謹慎規劃赴日留學安排,央視、解放軍報等媒體發出一波波對高市早苗的攻擊或警告。
有不具名中日關係學者告訴中央社記者,中方的抗議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主要是外交攻擊、軍演、減少人員交流、停止官方交往、重新渲染琉球問題,也不排除東海船隻對峙,以及一些經貿上的限制等。
但他說,反日歸反日,官方不會允許民眾上街遊行,像2012年全國性的反日風潮一樣。幾年前中國政府已經體認,民眾上街可能會「收不住」,甚至出現反政府的聲音。
這名學者說,實際上中國方面肯定知道,「台灣真有事」時,美國及其盟友日本、韓國甚至澳洲不可避免多少都會有動作,「但你不說出來就算了」,既然日方在正式場合說了,中國一定會有反應;但他認為高市早苗也不可能對此認錯。
記者詢問幾名在上海和北京的民眾,對當前中日關係的看法。他們大多表示不會因為官方警告就不去日本,但有的人擔心此時的日本對中國旅客會更不友好。
陳小姐在COVID-19疫情前,幾乎每年都會去日本4、5次,起初是為了考弓道(日式射箭)的段位,但更多是旅行行程。當時在北京上班的她,有時候週五下班說走就走,「北京直飛日本只要(人民幣)800多元,比我回廣州還便宜」。
她原定12月要重啟疫情後的日本旅程。即使中國官方警告說,日本發生多起中國公民遭遇襲事件,但她認為整體上比亞洲人在美國遭受的風險低很多。至於政府要求民眾避免赴日旅遊,她並不介意,並表示距離11月底辦簽證還有2週,「已經足夠讓中日關係轉圜了」。
根據央視,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今天訪問中國,將說明日本沒有改變一貫立場,同時傳達「即便雙方存在立場分歧,也應避免影響人員交流」的立場。陳小姐認為,這就是轉圜的契機。
業餘影評人高先生也表示,只要簽證還能辦,自己不會聽官方的「提醒」。過去一年,他去了日本5次,主要是與電影相關的活動以及旅遊。
他在北京工作多年,眼見反日、反美的風潮「已經太多次了」,自己不會去配合官方論述。
1990年代在日本留學的楊先生,10幾年前在上海成立諮詢公司專做日企的技術支持,工作經常往返中日兩國。他說,對中日關係的起伏已經習以為常。對他工作造成重大影響的,並不是中日之間的政治因素,而是2020年開始的疫情。
楊先生擁有日本永住權,身邊多是對日友好人士,對日本政治人物也有自身的偏好。他表示,自己立場不會被左右,12月和明年2月份都計劃好去長崎海釣,機票也買好了。「至於那些民粹主義者,並不在我的朋友圈」。
此時會對赴日旅遊感到猶豫的中國人,大多不是單純因為政府的要求。除了有些人擔心會被仇視外,也有人說,原本要一起去日本的旅伴在國企工作,他可能因身分特殊而不需要上交護照,儘管出國不是問題,但顧慮「不聽話」的話,回國後上班會被刁難。(編輯:陳鎧妤)11411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