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擬擴大健保提供減重藥物 降低財力負擔門檻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4日專電)英國政府3日發布長達近170頁的「十年健康計畫」,重點包括改革健保體系、擴大應用人工智慧和數位創新科技,以及預防勝於治療。其中,「終結肥胖流行病(obesity epidemic)」相關措施引起不少討論。
根據計畫,未來將有更多人能透過健保取得減重藥物,例如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利拉魯肽(liraglutide)、替爾泊肽(Tirzepatide)類針劑型(俗稱「瘦瘦針」)或口服型藥物。這些藥物具抑制食慾、控制血糖等功能。
英國衛生及社會照護部指出,估計目前有150萬名英國民眾透過自費管道取得相關藥物,但這顯示取得藥物者,往往是具備足夠財力,而不是最有減重相關健康需求的人,這不符合國民保健署(NHS)創立宗旨。
按規劃,英國政府將擴大提供健保減重服務及療程,民眾不需額外付費。研擬中的方案包括在盡可能便民的場所,例如購物商場,提供相關服務。
按現有規定,僅身體質量指數(BMI)達35以上,或者達30以上但有特定健康問題的人,可取得健保支付的減重藥物處方,通常為針劑型。若是自費,定期使用相關藥物的成本每個月可達數百英鎊。NHS對成年人「肥胖」的一般定義包括BMI達30以上。
衛生大臣斯特里廷(Wes Streeting)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在英國,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一年花2500英鎊(近10萬台幣)在減肥針上,而根據NHS的「公平」原則,醫療服務應該是提供給有需要、而不僅是有財力的人。
研究顯示,肥胖與貧窮有明顯正相關,特別是兒童肥胖問題。英國非營利組織「食品基金會」(Food Foundation)去年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英國5歲孩童的平均身高下降、體重卻上升,主要原因即包括物質條件匱乏或貧窮,導致傾向選擇廉價但缺乏營養的飲食,以及業者強勢推銷「垃圾食品」(缺乏營養的高脂肪、高糖、高鹽食品)或過度加工食品。
為降低孩童肥胖率,英國政府擬限制主打兒少消費族群的垃圾食品廣告、禁止對未滿16歲者銷售(高咖啡因)能量飲料,並賦予地方政府更多權力,禁止速食店在學校周邊營業。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宣告將「獨步全球」,在未來4年內導入強制性的食品銷售健康指數報告。
按規劃,從生產商到消費端的超市、餐廳,業者必須達成食品銷售健康目標,並通報執行現況。
這些經業者與政府取得共識的目標具強制性,相關細節仍待定,但原則上,政府允許業者以改變產品配方、調整店內商品陳列、制定消費回饋獎勵機制等多元方式,引導、鼓勵消費者購買較健康的產品,例如選擇購買不加鹽且未經油炸的洋芋片,而不是多油多鹽的口味。目前僅大型企業須遵循相關要求。
此外,延續前任政府政策,自今年10月1日起,法規將禁止零售業者為不符合健康要求的食品推出「買一送一」等促銷活動。
英國衛生部指出,近30年來,英國民眾的肥胖率翻倍;肥胖也是促發癌症、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此外,英國每5位小學畢業生之中,就有1位具肥胖問題,而在英國最貧窮地區,比例更是接近30%。
NHS估計,肥胖導致的疾病每年給健保體系造成的成本大約是60億英鎊(約新台幣2400億元)。肥胖及衍生疾病也影響英國勞動人口就業情況。據NHS評估,擴大供應減肥藥物的效益包括為英國的經濟活動新增25萬7000個勞動天數,一年可望多創造近3600萬英鎊產值。
根據英國國會下議院今年2月發布的英國「肥胖數據」研究報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彙整的追蹤資料顯示,在OECD國家之中,美國的肥胖人口占比最高,達43%;英國則排名第10,肥胖人口占比為28%。
排名在英國之前的則有墨西哥(36%)、智利(34%)、匈牙利(33%)、哥斯大黎加(31%)、紐西蘭(31%)、澳洲(30%)、土耳其(29%)和葡萄牙(29%)。日本的肥胖人口占比最低,僅5%。(編輯:唐佩君)11407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