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落日 二戰最長之戰在緬甸【書摘】

(中央社網站)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自南緬進攻緬甸,英軍潰退,中國遠征軍失利,日軍迅速控制全緬。1943年盟軍反攻,1944年日軍因帕爾戰敗,局勢逆轉。1945年盟軍主導北緬戰局,緬人倒向英軍,日軍補給斷絕、疫病叢生,傷亡慘重。日本昭和天皇雖宣布投降,駐緬日軍仍頑抗,最終陷入絕境。
緬甸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可以說也是最兇猛、最多樣化的戰役。它是英國陸軍歷史上最長的撤退,也是日軍在陸地上遭受的最大失敗。
當年在緬甸英印軍服役的路易士.艾倫(Louis Allen),因為熟悉日語,在日本投降後負責協助說服日本士兵,讓他們知道戰事已結束,並在緬甸南部的日軍戰俘營擔任翻譯官、在法屬印度支那協助日軍撤離。戰場經歷使他畢生為促進英日互相理解而努力,寫了多本關於太平洋戰爭的書籍,包括近日在台出版的這本《日落落日—最長之戰在緬甸1941-1945》。
日落落日象徵英、日兩國在戰爭中消長的過程。對英國而言,這場戰爭不過暫時延長了帝國在殖民地的壽命;至於緬甸,獨立並未帶來和平與繁榮,反而捲入恐怖的內戰當中。
艾倫耗時40年,以優美文學筆法寫成戰爭敘事鉅著,書中闡述許多從最高統帥部到小兵的故事,故事的範圍遠遠超出純粹的軍事歷史,多層次、客觀地分析,並細膩刻繪人類在面對戰爭的死亡、傷殘、病苦、行刑、逼供、飢渴的多重無助和荒涼地域之中,所生殘酷、野獸性與性慾宣洩的總反應,將日本作繭自縛之跡誠實作成深刻記錄,讓讀者一窺二戰血淚交織史。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棋逢對手 首次阿拉干戰役
「很少能找到比這裡更不適合發動戰爭的地方了」,傑弗里.伊文斯 (Geoffrey Evans)將軍這樣形容阿拉干(Arakan)。這不是因為距離遠,而是因為地理條件太差。「阿拉干」這個地名覆蓋了從曼尼普爾邦(Manipur)邊境欽族山區,直到緬甸西南端內格雷斯海岬(Cape Negrais)的廣大區域。但對1942至1945年的戰事而言,則是指從印度邊境直到阿恰布(Akyab)市及阿恰布島。邊境那頭是印度的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在阿恰布以北120哩,再往北45哩就是吉大港,英軍在孟加拉灣上的補給港口。馬由(Mayu)山脈最高可達2000 呎,從印緬邊境附近起,沿半島向下延伸,終於阿恰布島對面的弗爾角(Foul Point)。山脈總長80哩,弗爾角距阿恰布市15哩。
所以距離不算遙遠,但作戰環境卻特別艱苦。阿拉干全境布滿小溪及小河, 交通以水路為主。陸路都是小徑,只有一條可稱得上是道路,那就是從納夫河邊(Naf)的小港口孟都(Maungdaw),穿過馬由山到卡拉潘辛(Kalapanzin)的布帝洞(Buthidaung)的一條路,途中需穿越兩個隧道。馬由山脈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山脈西側是一條狹長的海濱,在孟都的寬度是2 哩,在弗爾角的寬度只有幾百碼。濱海地帶部分是沙灘,部分是紅樹林沼澤,一些河道也有潮汐。在平坦的谷地上,則是長滿菩提樹和竹林的小山丘。儘管發生過不少慘烈戰鬥,賽西爾.比頓(Cecil Beaton)在一九四四年看到阿拉干的景色,依舊發出讚嘆:
這裡一片田園風光,在燦爛的日光或皎潔的月光下,總是林木蔥鬱,靜謐安寧。即使槍炮聲時斷時續,還是很難令人相信,致命的戰爭正在附近進行。
日本海軍少佐堤新三(Tsutsumi)也這麼認為,他是防守阿恰布到伊洛瓦底三角洲海岸守備隊的主計長。他熱愛阿拉干:「那裡有猴子尖叫著從一棵樹跳上另一棵樹,有羽毛燦爛的鳥兒,他的槍響(山裡有大型獵物,甚至老虎)在群山間迴盪,直到被蔥蘢的山坡林木緩緩吸收。當夜色降臨時,如果望向內陸,可想見無垠的山巒,橫越緬甸,連往印度或中國;漸漸消失在熱帶夜晚的紫色絲絨天際中。如果轉向西方水域,可看到孟加拉灣最後一縷日照逐漸沉入大海。」
此地氣候反差極大。10月到次年5月是旱季,也是適於作戰的季節,熱浪不那麼殘酷,夜間有時會冷,早上晨霧濃烈。雨季一來,什麼都變了。阿拉干沿海地帶,從阿恰布往北,在降雨圖上呈現一片深紫色,一年降雨量可高達200 吋(超過5000 公釐)。除了溪上的船隻以外,一切都停止運作。瘧疾叢生,水蛭橫行。這就是軍事行動只能在旱季發動的原因。那麼,為何在這裡發動戰爭呢?
答案就在阿恰布。如果盟軍有朝一日要從日軍手中奪回首都仰光,最好的辦法就是渡過孟加拉灣,由海上進攻。不然的話,就要考慮走極為艱難的陸路;不到萬不得已,部隊不會真的做此打算。而不管盟軍走哪條路,進攻仰光需要有空中掩護,這就只能靠阿恰布的簡易機場。從那裡到仰光,飛行距離只有330哩。而且以機場為半徑,在250哩範圍內,還可以包括中緬甸的曼德勒、東固和三角洲上的興實達(Henzada)。
日方非常清楚這一點,1942年5月4日日軍推進到阿恰布,甚至有可能由此進入印度。為此,駐吉大港的英軍已北撤100哩,退到菲尼(Feni),只由一小支部隊留守;如果日軍真的來襲,這支部隊也會撤退。由於上次大撤退,碼頭設施受到破壞,許多當地居民不得不尋找更安全的地點安身;因此,即使是在1942至1943年的旱季裡,吉大港仍是一個相當暮氣沉沉的地方。不過,這裡也是展開反攻必要的起點。
駐印軍總司令魏菲爾將軍取消了和平時期分為北、東和南部的指揮體系,改為戰時軍事系統,各區總部也由行政轉成作戰功能。東部軍團總部設在蘭契(Ranchi),負責阿薩姆、孟加拉、奧里薩(Orissa)和比哈爾(Bihar)的防衛;還要阻擋可能沿阿拉干海岸,或經孟加拉灣到胡格利(Hoogly)河口來犯的日軍。東部軍共有兩個兵團(Corps):第4(轄英國第70師和印度第23師)與第15(轄印度第14和26師)兵團,以及在阿薩姆的一個旅。1942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時間,受印度國大黨「退出印度」(Quit India)運動的影響,印度國內治安問題比外來的日本軍事威脅更為嚴重。第70師分成零星小隊,花了大量時間,代表行政長官在騷亂的地區巡邏,維持治安。(書摘由黎明文化授權;編輯:張珈爾)1140917

- 作者|路易士.艾倫(Louis Allen)
- 譯者|朱浤源審譯;黃文範、蕭明禮、楊力明、李軼等譯
- 出版社|黎明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9/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