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總署:再生能源增速超越化石燃料
(中央社巴黎12日綜合外電報導)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表示,儘管美國政策有所改變,全球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仍超越化石燃料,石油需求可能會在「2030年前後」達到高峰。
總部位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在其年度「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中提出多種能源未來情境,這是該機構在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批評其石油預測之後發布的首份報告。
國際能源總署在518頁的報告中指出:「雖然各地進展速度不同,但在所有情境中,再生能源的成長都超越其他主要能源來源,其中以太陽光電(solar photovoltaics)領先。」
在其中一個情境中,「政策變化意味著美國在2035年的再生能源容量比去年預測少30%,但在全球範圍內,再生能源仍持續快速擴張」。
這份報告發布之際,全球領袖正在巴西貝倫(Belem)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而川普及其政府拒絕出席。
川普已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希望擴大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同時撤銷前任總統拜登的潔淨能源政策。
國際能源總署在撰寫最新報告時必須謹慎拿捏,因為川普政府批評該機構預測化石燃料需求下降。
美國能源部長萊特(Chris Wright)甚至在7月威脅,若國際能源總署不改革其運作方式,美國將退出該機構。
●「具政治動機的情境」
國際能源總署在「世界能源展望」中採用3種情境:一是考量當前既有政策;二是包含尚未實施但已宣布的「既定政策」;三是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假設世界。
在「現行政策情境」(CPS)下,石油與天然氣需求將在2035年前增加16%,並持續上升至2050年。
國際能源總署2020年起已從報告中刪除此類情境。
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政策資深主任克里特斯(Rachel Cleetus)在貝倫舉行的COP30上對記者表示:「那個(CPS)情境完全是出於政治動機。」
她補充說:「很不幸地,川普政府正在制定錯誤政策,並試圖削弱全球的氣候行動。」
在「既定政策情境」(STEPS)下,石油需求將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並在2035年降至每日1億桶,之後逐年下降。
國際能源總署6月發布的報告曾預測,全球石油需求2030年將略有下降,這將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首次下滑。
「世界能源展望」指出,全球電力需求正在上升,主要受先進經濟體與中國的資料中心及人工智慧推動,開發中國家空調使用量增加也是主因之一。
在所有情境中,中國仍是全球最大再生能源市場,未來10年將占全球再生能源部署的45%至60%。(編譯:鄭詩韻)11411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