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台商成功抗非洲豬瘟 嚴謹生物防疫3層防線守護養豬場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巴丹省14日專電)菲律賓於2019爆發非洲豬瘟(ASF),直到今天還是疫區,豬隻數量驟減。而在疫情重災區巴丹省,卻有一位台商靠著嚴謹的「生物防疫」,成功守住2座「零豬瘟」養豬場。
「我有養豬的念頭,是因為2019年菲律賓發生非洲豬瘟,豬的數量大幅下降,我認為這應該是我開始養豬的時候。」菲律賓台商總會名譽總會長、僑務諮詢委員呂秀男告訴中央社。
菲律賓於2019年7月爆發非洲豬瘟,豬隻數量一度從1270萬頭降至不足990萬頭,經濟損失慘重。根據菲律賓牲畜產業局(BAI)資料,全國多達超過九成以上的地方曾經淪陷。
昨天,大馬尼拉地區奎松市(Quezon City)才剛因驗出非洲豬瘟病毒,而勒令14家烤乳豬業者暫時停業。
呂秀男的養豬場位於巴丹省(Bataan),距馬尼拉約120公里,這裡曾是非洲豬瘟的重災區,省政府2023年7月還宣布「災難狀態」。
對許多農民來說,非洲豬瘟是一場災難,但對畜牧系出身的呂秀男而言,卻是一次運用專業的契機。
「那時我本來準備養蝦,但是因為場地取得比較困難,加上發生非洲豬瘟,我就轉變想法,趕快來養豬。」呂秀男回憶。
事實上,呂秀男與菲律賓的緣分早在1972年前總統老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Sr.)時代就已開始。當年他接受華僑邀請協助養豬,從此深耕菲律賓農業逾半世紀。
2020年2月,呂秀男從丹麥進口了997頭種豬。如今,他在巴丹省擁有兩座規模龐大的養豬場:一座是佔地36甲的種豬繁殖場,另一座為幅員26甲的肉豬場,豬隻總數超過3萬頭。
目前呂秀男正在進行擴建工程,預定於2027年完成,到時候可年產12萬頭肉豬與1萬頭雜交種豬。

如何在非洲豬瘟肆虐的環境中,保持養豬場零感染?呂秀男說,訣竅在於嚴謹的生物防疫,「這一點做不好,整個就完蛋了。」
養豬場設有3層防線:第1層是高高的外牆,杜絕貓狗、牛隻等外來動物進入;第2層是外牆以內的範圍,所有人員、車輛進出都必須經過霧化消毒;第3層是豬舍,也是最高規格的「潔淨區」,只有經過消毒通道、沐浴、換上工作服的員工才能進入。
此外,重點工作區域內的員工,每隔2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回來後要隔離2天才能再進場;外面送進養豬場的食物,必須經過紫外線消毒;運豬車完成任務後得全面清洗、消毒並風乾。
「一定要嚴守各個防疫的步驟,每一個人的清潔工作都要確實做到,員工如果違規,我們就想辦法來讓他改進,都是要慢慢地訓練。」
除了防疫,呂秀男在養豬場管理上也展現環保思維。
「養這麼多豬,豬糞和廢水都是大問題。」他指著場內的處理設施說,「我們用豬糞養黑水虻,讓糞便變黃金。」
黑水虻幼蟲粗蛋白含量高,經處理後可成為動物及魚類飼料;廢水則透過厭氧性發酵與耗氧性發酵,並加入益生菌分解,最終達到排放標準,提供給附近農民灌溉稻田或種菜。
作為台灣人,呂秀男當然也借鏡台灣經驗,「黑水虻運用、廢水處理,都是台灣技術。」
談到台灣與菲律賓的防疫思維差異,他直言,菲律賓的豬場多是開放式,人跟豬住在一起,很難防。而在台灣,密閉式水簾豬舍已經普及,環境控制嚴謹許多。
「防疫最怕省錢心態。大家都想少花錢、多賺錢,這不可能。防疫一定要投資,每個安全步驟必須確實執行。」呂秀男語重心長地說。
展望未來,呂秀男還希望興建人道屠宰場、簡易肉品加工廠,並計畫開發「冷包裝」銷售至菲律賓山區。
「山區很多地方沒電、沒冰箱,我想讓他們也能吃到新鮮豬肉。」他說。
菲律賓人每人每年平均食用15至20公斤的豬肉,目前是全球主要豬肉進口國之一,豬的國內產量若能增加,對菲律賓豬農收入、豬肉價格以及整體經濟都會有幫助。
呂秀男認為,菲律賓土地遼闊,不論是在養豬、養雞或種植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台灣的後花園。如果有年輕人想來投身畜牧業,他也給出建議:「從小做起,規模不要太大,從肉豬開始…做好生物防疫,應該就沒有問題。」(編輯:陳承功)1141114
- 菲律賓台商成功抗非洲豬瘟 嚴謹生物防疫3層防線守護養豬場2025/11/14 10:05
- 2025/11/13 16:06
- 2025/11/13 13: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