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失能

發稿時間:2025/07/11
貨幣失能
貨幣失能
作者|琳.奧爾登(Lyn Alden)
譯者|吳書榆
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5/07/09

黃金、美元、比特幣,誰會是全球貨幣體系的未來?世界秩序的動盪與重構,源自法定貨幣不可避免的崩壞。當金融系統不再為你存在,財務自由也將成為空談!

本書橫跨金融科技與系統工程視角,帶你看懂我們的錢為何「越來越不值錢」,以及金融權力如何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這不是一本講比特幣的書,也不是炒股祕笈,而是一本從歷史、科技與結構角度出發,揭示「錢」到底是什麼、又為何在今日徹底崩壞的重量級著作。

內容節錄

《貨幣失能》

導言(摘錄)

這是一本透過技術發展來講貨幣的書,涵蓋內容包括了貨幣過去的演進,以及為何我們用了很久的貨幣技術和制度,到了現在會讓人失望;也會提出某些可能的解決方案,來因應我們目前面對的貨幣問題。本書寫得很白話,設計上會分成幾個單元,因此,讀者可以把重點放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

第1部要為讀者詳細說明古代的帳本(ledger)與商品貨幣(commodity money),分析為什麼貨幣會自然而然出現,以及為何有些貨幣會比其他的好用。這可以幫我們理解貨幣應具備哪些理想特質,以及為何無論其他社經條件如何變化,這些理想特質在整個歷史上都一再出現。這一部也探討了社會信用與商品貨幣之間的關係,為兩種通常意見相左的經濟思想學派搭起和解的橋梁。

第2部重點放在古代的原始銀行服務,以及全方位服務型銀行的興起,要檢驗各種加速貨幣交易、並將貨幣交易與速度較慢的實物貨幣結算抽開來的技術發展;將兩者分離有很多好處,但也有一些缺失。這一部最後要討論的是,待通訊時代一展開,交易與結算的速度差距是如何愈拉愈大,使得銀行與央行成為可在全世界快速傳輸貨幣的主要實體機構,從而獲得極大的權力。

第3部描述自二十世紀初建構的全球金融體系,也包括打造出體系背後的地緣政治,以及系統長期下來的變化。本章涵蓋的時間範圍,從約在一次大戰期間的金本位制失效開始,接著談194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的布列敦森林系統(Bretton Woods system),然後再講到1970年代到現代的接替系統:歐洲美元/石油美元(Eurodollar/Petrodollar)系統。最後,這一部要說明當前系統中某些擾人的面向,是如何導致這近幾十年的全球結構性失衡。

第4部分析現代金融體系中創造貨幣的細節,以及債務為何本質上長期必會導致系統動盪。之後,這一部會檢視當貨幣單位的價值持續下跌,存款人改買其他非貨幣性資產以保有購買力,這會引發哪些失衡以及哪些造成其他問題的動機。這裡也會講到民意代表如何從靈活的公共帳本中得到不用徵稅就敢開戰的權力,如何透過貶抑其他人存款的價值來進行選擇性的紓困,以及如何大致上以不透明的方式來替支出融資。

第5部要看二十一世紀的數位貨幣發明,包括比特幣、穩定幣、智慧型合約和央行數位貨幣。這是本書臆測性成分最高的一部,因為此處要講的重點是現在和未來,而不是過去。這一部會講到一些目前已經可用的新科技,也會特別檢視這些科技帶來的取捨與風險,以及它們可以提供的機會。

第6部探索錢和溝通的道德層面;錢和溝通正好是商業的兩大要素。這一部會從整體面來討論現代銀行系統與網路基礎建設中非常重要的密碼學,拿開放式與封閉式金融網絡做比較,也會講到金融科技和人權的交會點。

從核心來說,錢就是帳本。商品貨幣自然而然是一部帳本,銀行貨幣因為國家政體的規定而成為帳本,開放原始碼貨幣則因為使用者而成為了帳本。本書做了探索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科技的演進,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環繞金錢的主流權力架構與誘因。

我寫本書的目的,是想幫助人們更理解貨幣如何運作,以及全球金融系統為何無法如同過去一樣發揮功能。這本書不只是要講為何金融系統今年或這十年來成效不彰,而是用一套更深入的分析,去講解何謂貨幣、我們是如何造成今天這種局面,以及目前有哪些根本性的問題。

我並不能針對所有問題給出答案,也講不出金融世界在未來幾十年會是什麼模樣,但在這本書裡我會盡力分享我所做的研究,讓讀者或許也有能力替自己找到更多解答。政治會對局勢造成局部性、暫時性的影響,科技則會造成全面性、永久性的影響,正因如此,我才會主要從技術的觀點切入來分析貨幣。

這不是一本講黃金的書,不是講銀行系統的書,不是講比特幣的書,也不是講政治的書,這是一本探索貨幣技術的書,爬梳過去、現在與未來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的貨幣形式,觸及這所有主題和其他相關面向,讓我們或能更清楚知道我們從哪裡來,以及未來又有哪些路可走。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