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爭時代:全球經濟如何成為美國的戰爭武器

發稿時間:2025/09/05
經濟戰爭時代:全球經濟如何成為美國的戰爭武器
經濟戰爭時代:全球經濟如何成為美國的戰爭武器
作者|愛德華・費希曼(Edward Fishman)
譯者|陶安禮
出版社|感電出版
出版日期|2025/09/03

在21世紀,美元、晶片與供應鏈已成為比航母更致命的武器。美國透過「經濟鎖喉點」——金融體系、半導體與全球供應鏈,對抗伊朗的核武野心、俄羅斯的帝國擴張,以及中國的科技崛起。作者愛德華・費希曼,曾任美國國務院制裁核心官員,親身揭露這場「經濟戰爭」如何改寫大國博弈:從對伊朗的次級制裁,到打擊華為、制衡俄羅斯能源出口,美國將金融與科技優勢轉化為新世代武器。本書深描六大戰場,揭示全球化走向斷裂的危機,以及經濟安全、地緣政治與互賴之間的無解困局。

內容節錄

《經濟戰爭時代:全球經濟如何成為美國的戰爭武器》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律師、工程師、會計師,人人士將軍,處處是戰場

我們過去總以為,政治、經濟、軍事是三條平行線,彼此保持界限。政治解決衝突,經濟創造繁榮,軍事則是不得已的最後手段。但這個時代,這三條線早就糾纏在一起,甚至融成同一根繩子,而且它正被當成武器使用:制裁、出口管制、資本封鎖、技術禁令:它們和飛彈、艦隊一樣能摧毀對手的意志。只不過,這種作戰方式沒有煙硝,甚至沒有現場,但它的後果可以讓一個國家瞬間窒息。

之所以深信這一點,是因為我親眼看過它的威力。幾行發布在美國財政部網站上的監管條文,就能讓五千英里外的港口陷入停擺。這不是誇張,而是我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看到的現實。

2022 年 12 月 5 日,我接到一通電話,說博斯普魯斯海峽擠滿了油輪。這條水道自古以來就是帝國的命脈,如今卻因為一個政策而靜止:任何以高於每桶 60 美元價格出售俄羅斯原油的貨物,不得獲得西方的運輸、保險或融資服務。西方壟斷了全球九成五以上的石油保險市場,沒有保險,你的船哪兒也去不了。

土耳其沒有宣布支持這項政策,但他們很清楚,一旦違規的船在自家水域出事,後果誰都負不起。於是,他們要求所有油輪額外提供「已全額投保」證明。短短幾天,全球最繁忙的能源動脈之一被掐住了,而這一切,源於華盛頓幾行冷冰冰的法律語言。

這就是經濟作戰的現實。它的將軍不是穿制服的軍官,而是律師、外交官、經濟學家;它的前線不在戰壕,而在清算銀行的伺服器機房、外交談判桌、和企業董事會裡。它的武器不是火藥,而是金融系統的開關、貨幣結算網路、關鍵技術的出口許可。

從伊朗、俄羅斯到中國,美國如何讓他們乖乖坐上談判桌?

我在國務院和財政部之間工作過,參與過多場這樣的戰役。從孤立伊朗的金融體系,到削弱俄羅斯的能源收入,再到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晶片,這些行動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瞄準了「鎖喉點」。也就是控制鎖喉點,就能改變對手的計算方式。

伊朗就是經典案例。當美國決定把它的銀行踢出 SWIFT 國際結算系統、切斷與美元的連結時,它的對外貿易幾乎立刻癱瘓。伊朗不是沒有朋友,但即使是願意繼續買它石油的國家,也很難在沒有美元結算和保險的情況下完成交易。幾個月內,德黑蘭的外匯存底急速下滑,貨幣貶值,通膨飆升。談判桌上的氣氛,隨之改變。

俄羅斯的經驗更極端。2014 年克里米亞事件後,我們協調歐洲盟友,精準制裁金融、能源和軍工部門,把特定銀行與企業鎖定為目標。普丁的反應是韌性的考驗,他試圖調整經濟結構、尋找替代市場,但每一步都伴隨巨大的成本。到了 2022 年全面入侵烏克蘭,西方動員了十年來磨練出的經濟武器庫:凍結央行外匯存底、限制出口高科技產品、對能源出口設價格上限。這是一場全面的經濟消耗戰。

中國的案例,則顯示經濟作戰並不總是防守。當美國對中興、華為祭出出口管制,禁止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的晶片與零件流向它們時,這些企業的全球業務立刻受創。外界看到的是晶片戰,但核心仍是鎖喉點,在數位經濟時代,先進半導體就是戰略資源。

全球經濟秩序正在快速被改寫

這樣的做法不會破壞全球經濟秩序嗎?答案是「會」,而且已經在發生。經濟作戰的假設,一直是可以低成本地使用它,而不會改變體系本身。但從 2010 年代開始,這個假設就岌岌可危;到了 2022 年,它徹底破裂。制裁、出口管制和投資禁令,讓全球供應鏈出現裂痕,「去風險」成為各國的關鍵詞。全球化不再是單純的效率遊戲,而是一場經濟安全的爭奪戰。

經濟與政治早已無法切開。它們是同一場競爭的不同面向:一場沒有固定戰線、隨時可能波及所有人的戰爭。你手上的手機晶片、公司用的原料、投資的市場,都可能在下一次制裁名單上被波及。當市場成了戰場,你不能只關心誰會贏,還得問:當它發生在我身上,我該怎麼辦?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