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家庭面對通膨 再難也要辦場生日趴

化妝師一天奔波三場,蛋糕師打造細緻的造型蛋糕,樂團為孩子演奏專屬旋律,甚至能在戶外搭建森林溜索,安排馬戲團表演或足球主題派對。一場活動動輒超過三小時,活力充沛。
文、攝影/黃韻如 (中央社布宜諾斯艾利斯特約記者)
在通膨率飆破三位數的國度裡,生日派對卻從未缺席。在阿根廷,無論經濟多動盪,人們依然選擇舉辦一場場充滿音樂、氣球與歡笑的慶生活動,像是在告訴這個不確定的世界,「我們還能掌控什麼」。
兒童大人都要辦派對 既是社交也是文化宣言
每逢週末,總能聽見身邊的阿根廷朋友說著,「這週我要去參加生日派對」。初到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時,這樣的頻率讓我以為是否正值生日旺季。後來才發現,無論年齡、月分,在這座城市,慶生已成為日常。對阿根廷人而言,生日不是低調的私事,而是要「好好慶祝」的人生儀式。
在我成長的文化中,生日大多是溫馨的小聚,一個蛋糕、一張卡片、一餐飯便足矣。直到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場阿根廷生日派對,才明白,在這裡,慶生是不容小覷的社交事件,也是一種文化宣言――你被看見,你被珍視。
一場「基本款」的兒童派對,從糖果長桌、泡泡機到專屬DJ與現場攝影,樣樣到位。孩子臉上畫著彩繪,穿著主題服裝在燈光下起舞,不只在家中,也可能是在布置完整的派對會館,有如小型嘉年華。
生日派對不僅讓孩子體會到「我值得被慶祝」,也成為家長表達愛與凝聚家庭情感的儀式。更進一步,孩子從參與中學會如何與同儕互動、表達個人喜好,並透過主題設計、活動內容參與,逐年累積對自我與社交的認識。成人的生日派對更是號召久違的同學、朋友、家人相聚的好理由。
慶生文化形成創意經濟 15歲生日派對尤其重要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慶生文化開啟一條創意經濟鏈。許多雙薪家庭選擇將派對外包,交由專業團隊全權負責。從主題設定、場地布置、餐飲甜點、造型化妝、攝影錄影到表演安排,形成一條龍的產業鏈。化妝師一天奔波三場,蛋糕師打造細緻的造型蛋糕,樂團為孩子演奏專屬旋律,甚至能在戶外搭建森林溜索,安排馬戲團表演或足球主題派對。一場活動動輒超過三小時,活力充沛。
當孩子15歲,慶祝進入另一個層次。阿根廷女孩的15歲生日派對(Fiesta de Quince)是一生中第一場華麗的成人舞會,也是邁入青春階段的正式宣告。女孩穿上訂製晚禮服,由父親攜手進場,跳下人生第一支華爾滋,隨後與親友共舞、接受祝詞、切下象徵成長的專屬蛋糕。許多女孩還會在派對前拍攝個人寫真,打造屬於自己的青春紀錄。
生日派對所代表的,不只是家庭的愛與期許,更蘊含龐大的文化與產業資源。阿根廷知名派對公司Jano's Eventos正是在這樣的文化中誕生。11年前,創辦人阿瑪達(Almada)兄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一棟老宅起家,後來逐漸延伸提供一條龍的15歲派對服務。他們的理念是:「客戶只需帶著衣服來,其餘交給我們。」如今,Jano's Eventos每月承辦約7,000場活動,管理65間派對場地,月營收達30億披索(新台幣7,040萬元),成為當地派對公司的指標性品牌。
高通膨獨特生活哲學 抓住可以慶祝的每一刻
阿根廷常被貼上高通膨、經濟困難的標籤。2023年的年通膨率一度突破100%,都市民眾的貧困率一度逼近50%。即便如此,生日派對依舊沒有消失,反而成為許多家庭的「情感避風港」。某種程度上,這不只是孩子的慶生時刻,更是父母在困難中表達愛與希望的一種方式。也因為通膨造成貨幣貶值,許多家庭選擇把資源投入在能即時產生記憶的活動上,而非儲蓄或耐用品消費。
或許這正是阿根廷生活的一種哲學: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派對,在不確定的生活裡,抓住可以被慶祝的每一刻。
而2025年在新一波經濟壓力下,尋求低成本的生日活動正在興起:共享慶生會模式逐漸回歸。兩三個家庭共同舉辦孩子的生日派對,以分攤蛋糕、場地與表演費用的方式共同慶祝。這種做法曾於1990年代與2001年阿根廷經濟危機時盛行,如今再度成為中產家庭的折衷選擇。
這也反映了阿根廷內需型創意經濟的成長潛力。即便進口與製造業受匯率與政策影響甚鉅,但派對相關產業因緊貼在地生活、靈活接單、規模可大可小,反而能維持,成為許多自由藝術工作者的收入來源。
在這個經濟一直沒有穩定的國度裡,生日派對既是一種面對現實的溫柔紓解出口。對阿根廷人而言,「生日快樂」不只是祝福,更是一種姿態――我們還願意慶祝,日子就能過下去。
*看單篇不過癮?《全球中央》紙本雜誌、電子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實體雜誌銷售:誠品書店
*電子雜誌銷售平台:中央社電子書城、亞馬遜書城、Google Play圖書、凌網電子書、華藝電子書、Hami書城、KOBO、博客來電子書、讀墨電子書、讀冊生活電子書城、BOOK☆WALKER、聯合讀書吧、Kono電子雜誌、momo購物網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