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噸垃圾值多少錢

發稿時間:2014/04/12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
作者|亞當‧明特
譯者|劉道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2/24

  你知道嗎?垃圾回收除了做環保,還能賺進大把鈔票!本身是垃圾回收產業出身的作者,在實地考察全球眾多垃圾回收場後,清楚地集結描述「垃圾變黃金」的過程。若你對垃圾回收還直覺停留在「環境保護」,建議快來看看這本書,絕對開拓你對回收產業的看法。

文章節錄

《一噸垃圾值多少錢》

你做的事情真的是資源回收嗎?

  一代的美國人把「回收」定義為:為罐子、瓶子、紙板、報紙分類,然後放在路邊或放在垃圾房裡,等別人來收走的行為。這種行為會表現個人的信念,從一開始,大家就認定:本地回收公司或收集垃圾的人,會像你為回收物資分類一樣,決心做有益環境的好事。但好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你小心分類的報紙、罐子和瓶子運到亞洲去,你做的事情真的是資源回收嗎?

  定義很重要,從回收業的觀點來看,大部分美國人認定的「回收再生」其實比較接近收回。換句話說,大家做回收時,是從垃圾中把紙板和其他可以回收的物資區分開來,紙廠把這些舊紙板再製成新紙板。回收再製是在回收桶離開你家外面的路邊時才真正開始,大部分人所做的家庭回收只是第一步,卻是關鍵的一步:沒有一種機器能夠像你一樣,用便宜而有效的方法,從你的垃圾中收回可以回收的物資。

  本書意在說明全球化回收再生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世界,卻也是一長串保護環境行為的合理結局,起點則是你在家庭垃圾桶或本地垃圾場的回收行為。這種過程中沒有什麼道德上的肯定,卻有一種保證:如果你丟進回收桶的東西可能以某種方式利用,國際廢棄物回收業會設法把這些東西,交給能夠用最賺錢方式去處理的業者或公司。這種獲利之道通常是其中最能夠永續維持的部分,但是實際上並非總是如此。不錯,並非每一位回收業者都是環保分子,並非每一處回收設施,都是你希望帶幼稚園學童去校外教學的地方。但是在揮霍性消費的時代裡,全球回收業要承擔起重責大任,負責把你不想要的東西清除,再變成你迫不及待想要購買的東西。

  過去三十年來,舊物利用這種簡單之至的活動怎麼演變,變成世界經濟全球化中舉足輕重的國際事業。這種故事隱晦不明、模糊不清,就算你非常關心自己丟在回收桶中的資源去向,你都無法徹底了解。全球性回收再生的故事就像大部分故事一樣,至少有些地方隱而不顯,卻揭露不少令人不安的真相,也說明有哪些偶爾十分聰明的奇人逸士,替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不管全球回收業多有永續維護精神或環保精神,還是百分之百依賴消費者購用其他材料製成的產品。原料需求、消費與回收之間的關係牢不可破,是本書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其中的計算很簡單:你能夠回收,完全是因為你曾經消費過,你可以消費某些產品,完全是因為有人負責回收再生,我們全都回收再生自己所購買的很多東西。

  本書也說明中國怎麼變成美國回收物資首選的出口目的地,為什麼這點對環境而言大致是好事。畢竟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有意願、也有能力回收美國回收業不願意、或不能自行回收的東西(聖誕燈飾只是小小的例子。)中國不再購買美國的回收物資時,這些回收物資就會開始流向垃圾掩埋場(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中國工廠大量關門時,這種事情曾經大規模爆發過)。因此,本書所描述的大部分事情都在美國和中國發生,但是並非完全如此:回收業的確是全球性產業,因此下文要觸及很多國家,尤其是開發中國家。

  我基於好多個原因將書裡重點放在廢金屬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據重量計算,世界上回收最多的產品不是白報紙、筆記型電腦或塑膠水瓶,而是大部分由金屬製成的美國汽車。美國每年平均要廢棄一千四百萬輛汽車,產生千百萬噸金屬,可以在世界各地快速而有效的回收再製成一系列新產品(大部分再製成新車的零組件)。汽車跟白報紙、可樂罐子、電腦不同,很少流入垃圾掩埋場,幾乎總是流入回收設施,因此,汽車的回收比率接近百分之百,其他產品都比不上(例如美國和歐洲的紙張與紙板回收比率相當低,只有六十五%。)

  再來,也是希望把討論範圍,擴大到家庭回收桶回收以外的地方,同時強調收回家庭回收資源的手段和市場,跟應用在拖到本地廢車場的破舊老爺車一樣。事實上,從統計來看,美國家庭與辦公室收回的回收物資,經常只占美國回收資源總量的一小部分。

  以鋁為例,二○一○年內,美國從家庭與辦公室垃圾中,收回了六十八萬噸的鋁,大部分是啤酒和汽水罐。聽起來似乎很多──實際上也很多──但事實上,只占那一年美國回收廢鋁總量的十四.七%!根據設在華盛頓的產業公會廢料回收產業協會的資料,那一年回收的其他廢鋁共有三百九十二萬噸,都來自工廠、礦場、農田、電力纜線、汽車、舊機器、以及跟家庭或辦公室回收桶無關的無數其他來源。要了解你回收桶中的廢鋁為什麼會到什麼地方去,你也必須了解所有其他廢鋁會送到什麼地方去。

  最後,我把重點放在金屬上,還有一個個人的原因:家父是美國一家廢料場的老闆,他的事業(規模不大,目前還在北明尼亞波利斯經營)和(世界各地都有人經營的)這種產業,從根本上,塑造了我在本書中所要探討的人生觀。你在書中看到的故事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的探險故事,是個在小廢料場成長的小孩離開家鄉,搭著家裡運送廢料貨車的順風車,來到亞洲的故事。

  最後一點強調一些應該已經很明顯的事實,就是我熱愛我祖母所說的「垃圾事業」。我最早、最快樂的回憶中,有一些回憶是我經常陪著祖母,在家裡的垃圾庫存中漫步尋寶。我度假時,要是有廢料場可以參觀,我通常會去看(對內人深感抱歉)。不管我參觀的廢料場是在孟買、上海還是里約,我都知道自己回到了家。相信我,我清楚這一行的錯誤,而且後文會詳細探討這些錯誤。但是這一行雖然有極多的錯誤,要是沒有廢料場的話,世界會變得更骯髒、更無趣。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