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新視野

發稿時間:2010/05/01
經濟學的新視野
經濟學的新視野
作者|朱敬一、林全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3/17

  都是經濟學博士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前財政部長林全,彙整兩人探討當前重大經濟議題的舊作與新篇合計24篇文章,最近出版了《經濟學的新視野 ( 新版 )》,書中論析了國人目前需要知道但一般媒體沒有深入談論的ECFA、稅制等問題;兩位作者透過幾近散文式的淺顯筆法,讓讀者容易看懂專業分析。不過,有專家認為,「新視野的經濟學」更適合做為這本書的書名。

  以書中的「21世紀全球經貿新局」單元來說,討論ECFA、WTO、網路經濟、知識經濟的4篇文章,都與大家的生活以及台灣經濟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尤其知識經濟的重要性不容忽略,但到現在,大家知道的知識經濟定義仍然語焉不詳,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該怎麼利用知識經濟,才能夠帶來新的機會。兩位作者都認為,民間投資與政府規畫,在21世紀的經濟布局同樣重要。

  在租稅與產業方面,兩位作者指出,台灣的財政赤字問題遠比國人知道與想像的更嚴重。依據政府的官方數據,台灣負債比例大約是40%。實際上,如果把隱含的很多應該算進來卻未加進來的數據合併計算,台灣負債比例應是相當於GDP的150%以上。

  國家財政問題嚴重,就應開源節流。書中有關租稅的文章提到開源就是政府稅收應該增加,但現在政府不敢加稅,甚至還一直減稅,從地價稅、房屋稅到營業所得稅,稅率都在一直向下修正當中;政府的負債、支出增加,卻又減稅,必然造成債留子孫。作者分析認為「子孫」還沒有出生,還不會跳出來抗議,政府才敢這樣做,但放眼國際,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在這樣做。

  作者分析了經濟問題的現況,也知道有很多解決方案,但結論卻令人沮喪,因為台灣經濟問題扭曲的狀況如今是無解的難題。例如,政府有賦稅改革委員會提出很多好方案,卻都做不到。作者寫這些文章的出發點看來也不為提供好的解決方案,而是把問題說清楚、講明白,劃出重點,希望對台灣經濟局面發揮警惕的作用。

文章節錄

ECFA是什麼碗糕?

ECFA對未來產業的影響

  在台灣該不該簽ECFA的討論中,研究者常用電腦模型去估算將來關稅減讓的衝擊與後果。這顯然是該做的工作。但是,就ECFA的整體評估而言,這樣的模擬估算只能算是20%的工作;其餘80%的效益評估都不會在這個模擬數據中呈現。這背後的重要環節,值得加以解說。

  兩岸簽署ECFA當然是著眼於「未來」,但所有能做電腦模擬的產業,絕對是「現有」產業。未來產業現在還沒有出現,缺乏資料的情況下,哪有可能做電腦模擬?舉個例子: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中有一項是國際醫療。就實務來看,國際醫療最大宗的可能客源,當然是地緣近、所得高的中國大陸人民。目前,台灣的國際醫療業務量微乎其微,既然兩岸要談ECFA,將來台灣在國際醫療這一塊,究竟希望與對岸達成什麼樣的服務業合作模式,當然是現在該談的。

  同理,行政院如果要推動文創產業,當然也不會自限於兩千萬人的台灣市場,而會著眼於十幾億人口的華人文化市場。那麼台灣文創業希望與對岸有什麼樣的合作,也就自然是ECFA可以著力的地方。依此類推,生物技術、品牌農業、綠能產業、觀光發展等,也一定有許多值得與對岸洽談的互惠題材。目前電腦模擬絕大多數的目標都放在工業產品的降稅,缺少服務業、欠缺「未來」視野。

ECFA對直接投資的影響

  除了新興產業,究竟ECFA還可能會有什麼未來的影響呢?我們認為ECFA對未來投資活動,會有相當顯著的影響。實際資料顯示,世界各地完成貿易結盟後,其結盟國所吸引的直接外人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的數量均暴增。這個效果與進出口貿易量無關,也不是一般學者計算的電腦模型所能刻畫。

  國際貿易是為了互通有無,貿易雙方專業生產自己有具相對優勢的產品,再將產品與其他國家交換。但是「生產」往往需要機器設備,所以生產前置階段的設備布建就是投資。如果國家與國家間的貿易障礙重重,那麼原本因甲國成本低而理應在甲國生產的X產品,可能因為關稅等貿易障礙,而不得不在他國生產。正因為如此,這些為了生產X而須投入的前置投資,當然也就不會到甲國布局。一旦甲、乙、丙之間因貿易結盟而大幅減少彼此障礙,那麼就有許多企業願意到甲、乙、丙三國投資設廠,以便在該地生產,享受相對優勢的果實。這就是為區域協定刺激FDI的原因。

  區域貿易協定另一項能促進投資的原因,是源於前述「自製率」或「原產地」的規定。一般來說,為了避免非簽約國濫用甲、乙間的關稅優惠(例如,丙國產品到乙國過港,而假裝為乙國產品輸往甲國),通常會要求適用優惠的產品必須有相當比例是在締約國製造。為了適用這類的自製率協定,進而享受出口商品在目的地的零關稅,企業家就有動機將工廠設在締約國,因此自然會造成外人投資額的增加。當然,區域貿易協定簽署後常因貿易區拓展以致貿易量擴大,這種規模效果也有刺激投資的作用。

  以學者研究的實際數字來看,北美自由貿易區簽定前後,各國直接投資金額大幅提升約100%至200%。歐盟自由貿易區一九九三年的原始成員國簽定前後,各國直接投資也增加了約20%至100%。各國中只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在一九九四年呈現約20%的FDI衰減。但這三個國家至一九九八年後,FDI也呈現正成長。至於捷克、愛沙尼亞、波蘭等二○○三年加入歐盟的八國,FDI成長幅度更是達到200%以上。此外,東協十國的FDI成長也很可觀,只有汶萊小幅度衰退,原因不詳。而香港、澳門在二○○四年簽署協定後,FDI成長也有200%以上。

  整體而言,學者研究發現,區域協定對於FDI的流入效果,對於小國較為顯著。直觀而言,大國本來就坐擁市場,所以靠FTA市場規模的擴大效果有限;小國原本坐困愁城,所以規模拓展當然獲益較多。

  總之,電腦模擬只能算出ECFA對貿易的效果。但是其背後對投資活動的刺激,才是影響中長期更重要的關鍵,在電腦數據上卻未必能呈現。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