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經濟學

發稿時間:2020/10/09
故事經濟學
故事經濟學
作者|羅伯‧席勒
譯者|許瑞宋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0/09/3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席勒迄今最重要的著作《故事經濟學》,告訴你「人性」的情感起伏遠比股票更有影響力!在研究病毒式故事的20多年中,席勒發現百年來的重大經濟事件都與當時主導輿論的流行敘事有密切關係。那些瘋傳的故事像病毒一樣快速擴散,左右選擇和決策,最終驅動了經濟和政治的進程。在真假訊息流竄、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帶你了解流行背後的真相、認清故事如何影響經濟,才能避開蓄意操縱和欺騙,精準判斷未來。

文章節錄

《故事經濟學:比數字更有感染力,驅動和改寫經濟事件的耳語、瘋傳、腦補、恐懼》

什麼是故事經濟學?

  半個世紀前,19歲的我在密西根大學讀書時,歷史學教授李佛摩(Shaw Livermore)要求我們看艾倫(Frederick Lewis Allen)所寫的小書《昨天而已》(Only Yesterday)。這本書講述1929年股市崩盤之前的一段時間,以及1930年代大蕭條的開端,1931年出版時是暢銷書。看了這本書後,我認為它極其重要,因為它不但生動地描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氣氛和投機狂潮,還闡明了大蕭條的原因,而大蕭條是史上衝擊世界經濟的最大危機。令我震驚的是,這段時期密集和感染力極強的敘事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時代精神。例如艾倫就寫下了有關美股見頂前夕,1929年敘事傳播的目擊者報告:

  人們在餐桌上聽到許多突然發大財的神奇故事:一名年輕的銀行業人士把他為數不多的資本全部投入尼羅河公司(Niles-Bement-Pond),如今已坐擁足夠餘生舒服生活的財富;一名寡婦用她從肯尼科特公司(Kennecott)贏來的錢買了一幢很大的鄉間別墅。成千上萬人投機並發財,對替他們賺到錢的公司的性質一無所知,例如有些人買進Seaboard Air Line公司的股票,以為這是一家航空公司(這是一家鐵路公司,之所以有這樣的名字,是因為air line在19世紀是指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

  這些故事聽起來有點異想天開,但因為人們頻繁地一再講述,它們變得很難忽視。致富不可能那麼容易,1920年代最聰明的人必然意識到這一點。不過,對立的敘事雖然會指出快速致富計畫的愚蠢之處,但顯然沒有很強的感染力。

  我讀了艾倫的書之後,覺得股市和經濟的軌跡,以及大蕭條的展開,一定與那個時期的故事、誤解和廣泛敘事有關。但經濟學界從未認真看待艾倫的書,敘事感染(narrative contagion)的概念也從不曾進入經濟數學模型。這種感染正是故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也作敘事經濟學)的核心。

  用今天的說法,我們會說那些並非金融專家的人投資發大財的故事「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播」(went viral)。它們就像流行病那樣,經由口耳相傳、晚宴和其他聚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借助電話、廣播、報紙和書籍的作用廣為流傳。至於遺忘(退潮)的過程,也就是傳染曲線後面下跌的部分,人們就沒那麼關注,雖然就經濟敘事而言,遺忘可能是導致經濟行為改變的同樣重要的原因。

  艾倫寫那本書時,著眼的是故事瘋傳或爆紅,雖然他沒有使用這些詞。他寫道,他「重視公眾思想的狀態變化,以及公眾關注的那些有時微不足道之事」,但並未將他對敘事感染的想法形式化。

  我們必須把敘事感染納入經濟理論,否則將一直無視一種非常真實、非常明顯、非常重要的經濟變化機制,以及經濟預測的一個關鍵要素。如果不理解流行敘事的傳播,我們就不能完全理解經濟和經濟行為的變化。有關預測疾病傳播,我們累積了大量醫學文獻,顯示其理解流行病的性質及其傳播因素,有助我們比那些僅使用統計方法的人更能夠精準預測。

從非理性榮景到經濟敘事

  這本書總結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發展的一種思路。它借鑒了我和同事,尤其是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我2017年在美國經濟學會的會長演講「故事經濟學」,以及2018年在劍橋大學的馬歇爾演講。本書嘗試綜合所有相關研究成果,將這些觀點與流行病學(研究疾病傳播的科學分支)聯繫起來,並提出這樣的主張:我們在經濟活動中觀察到的許多變化可歸因於思想病毒。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我們個人生活的「故事」,不斷在變,因此也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

  這本書對故事經濟學的洞察與近年資訊科技和社群媒體的發展吻合,因為它們正是故事在全球傳播、瞬間爆紅瘋傳的管道,對經濟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