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太少人談論的鄭問 太少人認識的台灣驕傲

他是鍾孟舜眼中的跨時空人物,該進故宮的世界級畫家
2018/5/27
文:江佩凌/攝影:吳翊寧

「我想說的,都畫在漫畫裡了。」2017年3月鄭問病逝,留下這句話和他筆下的武俠世界,也告別了一個他親手打造的漫畫時代。為了不讓鄭問沈默的離開,他的弟子和素未謀面的義士攜手合作,致力重現鄭問筆下獨一無二的漫畫武林,如今終於讓鄭問成為第一位進入故宮的漫畫家。

從6月16日至9月17日,由文化部主辦名為「千年一問」的鄭問故宮大展,將在台北故宮圖書館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廳進行,向世人呈獻台灣的驕傲。

本期文化+追尋鄭問足跡,走訪他留給後人珍貴的漫畫江湖,期望透過不同角度,讓鄭問更加立體化,向一代漫畫大師致敬。

(來源:鄭問故宮大展官網)
台北市長陳水扁參加四格漫畫新世代漫畫家記者會,並以新台幣2萬元購買漫畫家鄭問(左)以市長為題材現場揮毫的作品,幫助罹患癌症年輕漫畫家徐娟。 中央社記者王遠茂攝 1998年7月30日

台灣漫畫大師鄭問,本名鄭進文,1984年以「戰士黑豹」開啟漫畫創作生涯,並以《史記》中〈刺客列傳〉為題材改編成漫畫,完成第一部華人彩色水墨手繪漫畫,接著以〈阿鼻劍〉展現獨特水墨技法,將武俠漫畫帶入新的層次。1990年,鄭問獲日本漫畫出版社「講談社」邀請,在《MORNING》漫畫週刊開始連載〈東周英雄傳〉,開創性畫風驚豔眾人;隔年,鄭問以20年來首位非日籍漫畫家之姿,獲日本漫畫家協會舉辦的漫畫獎特別頒予「優秀賞」,引起漫壇轟動,日媒讚嘆他是「天才、鬼才、異才」,日本漫畫界更譽為「亞洲至寶」。

漫畫不可能進故宮?

鄭問的漫畫生涯,開啟於極為獨特的時代背景之下。1980年代,台灣接連有綜合幽默漫畫、故事漫畫的「歡樂漫畫」半月刊,和以故事漫畫為主打的「星期漫畫」周刊,敖幼祥、鄭問、陳弘耀、阿推、麥仁杰(改名麥人杰)、曾正忠、林政德等漫畫家,各自揮灑畫筆,開啟本土漫畫榮景。

然而盜版猖獗,台灣漫畫雜誌銷量和收益不見起色,陸續退場,失去舞台的漫畫家只得另覓生路,有人赴中國發展,有人轉戰動畫作品。鄭問在此時受到漫畫大國日本的注意,很年輕時就登上日本漫壇出道連載,以獨到畫技驚豔眾人,既畫歷史,也畫人性,不僅讓史書記載的悲壯故事躍然紙上,更以爐火純青的實力在亞洲漫畫界留名。

第一屆漫畫金像獎在台北世貿展覽館舉行,漫畫大師馬榮成(右)應邀出席,並頒獎給漫畫家鄭問(左)。 中央社記者孫仲達攝 2002年2月21日

去年鄭問過世隔天,跟隨鄭問多年的弟子鍾孟舜內心就萌生「全力將鄭問送進故宮」的決定。他說:「那時每個人都在嘲笑我,很多人會覺得漫畫憑什麼進故宮?大家都覺得不可能。」

自此,鍾孟舜將絕大多數心力投注於籌備「鄭問故宮大展」,高規格的展演是個艱鉅挑戰,他為此辭去台北市漫畫工會理事長一職。問鍾孟舜為何願意如此付出,他的答案很簡單,在漫畫工具的開創性、擺脫既有畫法上,「鄭問幫助我很多。」

鍾孟舜回想起與老師最後一次見面,是鄭問過世前3個月到鄭家拜訪,當時老師還興奮地分享新的握筆方式,鍾孟舜那時心想:「每次來聊天,這個人只聊畫圖,都不聊別的。」如今已超過一年未見老師,他有些懊悔地說:「我還想要問他『你是怎麼畫的』?還有好幾個問題沒問到。」

台灣人不認識的台灣之光

鍾孟舜在28年前開始擔任鄭問的漫畫助手,那時鄭問工作室裡一共有5名助手,幾乎24小時吃住都在一起,畫累的時候就會一起去抓蝦、打撲克牌,鄭問與助手的關係不僅僅是師生,也是最親密的朋友。

鄭問向來對弟子不藏私,當時〈東周英雄傳〉與〈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在日本連載,鍾孟舜跟在鄭問旁學習,不僅畫技屢屢突破,也在師父指導下跨越許多瓶頸,逐漸在台灣漫畫界出頭。他說,「那時能靠畫圖賺錢的人很少,要畫圖畫出名的又更少」;然而,那時期的鄭問,已經是「神」等級的人物。

20多年前全台灣充斥著盜版漫畫,出身台灣的鄭問竟能在日本重量級的「講談社」連載漫畫,同時期連載的知名作品還有「島耕作」及「沉默的艦隊」,而不少台灣本土漫畫家眼見鄭問與這些大師名作齊名,心裡也充滿著安慰。鍾孟舜說,那時還沒有所謂的「台灣之光」,但鄭問對他們而言就是這樣的人物。

鄭問(來源: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傑台灣館粉絲團)

就像陳金鋒到美國職棒大聯盟打球一樣,留下令人尊敬的身影和成就。鄭問對於其他台灣漫畫家而言,更是既驕傲又安慰的英雄,「我們不可憐,我們還有鄭問」。

香港武俠漫畫居多,而鄭問的經典的武俠漫畫〈阿鼻劍〉多年來依舊佔有一席之地。鍾孟舜回憶,他10幾年前到香港漫畫大師黃玉郎的公司參觀,很多助手桌上都擺著一本〈阿鼻劍〉當範本,甚至有人以為「鄭問是香港人」,還看過網路上有人說鄭問是日本人,這讓鍾孟舜感慨地說:「這也是他可悲的地方。」

鄭問後半輩子幾乎都在國外,那些豐功偉業聽來也許驕傲,但對鄭問而言,內心多少充滿遺憾,甚至曾感到「悲哀」。

鍾孟舜想起,過去鄭問曾失落地說:「自己像失根的蘭花。」誰不想回家呢?但面對當時台灣漫畫生態處在欲振乏力的狀態,無法大顯身手的鄭問,從30幾歲到過世前,幾乎都在國外發表創作,也因此台灣年輕人幾乎都不認識他。

看懂的人 就會深受感動

鄭問畫很多武俠英雄,不僅細緻動人,也能狂放大氣,好奇本人的俠氣是否也很重?鍾孟舜直言,鄭問和他筆下角色的重疊性很高,很多角色其實就是畫自己,早期的作品「鬥神」就有他的影子,其中有一句經典對白:「如果神是錯的,連神都要反。」鍾孟舜說,當時鄭問去了日本講談社,居然說不用沾水筆創作,完全顛覆日本漫畫傳統,這就是鄭問的作風;而講談社當時竟也願意接受,表示日本人對鄭問十分尊重。

另一部經典作「深邃美麗的亞細亞」,是一本透析鄭問,也透析人性的漫畫,故事中有七個王,代表七個人性深處的本性,包含倒霉王、理想王、潰爛王…等,在鍾孟舜眼裡,這7個王就像不同面貌的鄭問,也可說「每一個都是鄭問」,同時象徵著眾人皆有的人性,只是極端程度不同,「看懂的人就會深受感動」。

鄭問一生低調,鮮少應酬娛樂,談及鄭問的個性,鍾孟舜直言:「他就是超宅的人。」鄭問在日本畫圖時,會把家中電話線拔掉,不跟外界人聯絡,因此他沒有多少朋友,就是和身旁的弟子生活在一起,偶爾休閒娛樂是找弟子們玩「十八骰子」,也會小賭一、兩塊錢,鍾孟舜笑說:「鄭問沒贏之前是不會鬆手的,都要玩到他贏為止。」

鍾孟舜在整理鄭問作品時,發現鄭問使用了30年的放大鏡。由於鄭問都是用放大鏡作畫,就連黑白漫畫也是,那是見證過無數鄭問筆下波瀾戰場、豪情熱血的工具,至今依舊保存完好,「每天看他拿這個畫圖,如今人不在了,放大鏡還在,看了有點頭皮發麻。」鍾孟舜的感觸十分深刻。

鄭問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話題再度回到「鄭問展」──鍾孟舜這一年來在做的事情。鍾孟舜說:「很多人覺得故宮展應該是鄭問的最高點,我認為是他的最低點,這只是起步,鄭問的藝術地位從來沒被討論過。」

鍾孟舜有感而發地說,蒙娜麗莎、大衛雕像經過幾百年、幾千年都還是顯著標的,但台灣一直以來「跨時空的藝術」一直無法有更高的層次,「雖然有,但都是大陸搬過來的」。他眼睜睜看著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鄭問已經出現了,是台灣的驕傲,甚至有可能留名藝術史。他說,鄭問的創作技法難度極高,並非一般人努力就可達到,「就我藝術上的了解,他就是跨時空的人物,有可能就是200年後的梵谷」。

有人說,當你有決心,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為了送鄭問進故宮,很多文化界人士跨刀幫忙,還有許多一般民眾響應,包含麵包店、學校、補習班等單位都主動索取海報張貼協助宣傳,一週內就讓鍾孟舜寄出300張,這些人多數是鄭問的粉絲,如今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因喜愛鄭問而聚集。在文學界有小說家吳明益撰文、詩人陳克華創作多首有關鄭問的詩作,完全無酬力挺、情義相助。另外,也有片商啟動台灣首部漫畫家紀錄片工程。

日本部分,則有深受鄭問啟發的漫畫「蒼天航路」作者王欣太,將為了鄭問展開幕式首次出國,經典日本漫畫「沉默的艦隊」作者、漫畫大師川口開治更將造訪台灣。從官方到民間都幫助宣傳,因為他們心中都有鄭問。

推廣鄭問進故宮舉辦大型展覽,對鍾孟舜而言只是起點,「但我也50幾歲了,能力有限」,因此,他還另外撰寫五萬字專書,把鄭問在西畫和水墨開創性技法的成就,以及鄭問畫圖的細節都寫成文字記錄下來,「鄭問會不會變梵谷我不能確定,但至少種子要佈下去」。

漫畫家鄭問(左)為法國漫迷簽名時,拿出墨水、毛筆 現場畫起水墨,漫迷耐心等候。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安古蘭傳真 2012年1月29日
172.3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