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廖慶松看VR:有種連靈魂都要交出去的感覺

VR未來無可限量,但打破舊慣性需要時間,了解限制並保有電影的故事性同樣重要
2018/11/9
文:汪宜儒/攝影:徐肇昌

人稱「廖桑」的廖慶松,不久前剛換新車,隨口一問起,原本就精神奕奕的他,眼神頓時炸出光,聊起車子的最新科技,嘰哩咕嚕說個沒完。用說的似乎還嫌不夠,他幾乎是手舞足蹈式的試圖要模擬出科技的驚人之處。一時間有點錯亂,感覺不出「侯孝賢御用剪接師」或人稱「台灣新電影的保母」那些名號,站在眼前的,只是一位68歲的大孩子。

今年是金馬電影學院10週年,金馬執委會找來5位出身電影學院的導演與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合作推出VR電影《5x1》,同時邀請學院院長侯孝賢與學務長廖慶松出任監製。

從業電影45年的廖慶松,是中影第一期電影技術人員訓練班畢業的資深剪接師,一路從手工剪接、黏貼底片走進數位時代,見證了從黑白到彩色,從全實景拍攝到擁有動畫、3D模擬輔佐的近代電影發展。這一回請他談VR,他劈頭就說:科技發展,遠超乎你的想像!

根深蒂固的慣性不易改變

2017年,威尼斯影展開設了VR電影競賽單元,讓VR與電影之間的某種曖昧關係獲得了電影圈的認可,但與此同時,仍有許多電影工作者對此抱有懷疑,甚至抗拒。這其實不難理解。

「想當年,推出了數位攝影機,從200萬畫素、500萬畫素開始,驚為天人,但你在那當下也不覺得那是真的好的;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底片機不見了,就連柯達都以為他底片可以一直賣下去…,人哪,還是帶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慣性跟觀念,那很難改變。」帶著一種通透瞭然,廖慶松說著。

新科技、新事物,在廖慶松這位大孩子眼中,就像是新玩具,總有可探玩之處,一反許多傳統電影工作者對VR採取了保守的看法,他倒是很興奮地分享自己感受、預想到的各種可能性。

廖慶松說,因為介面、技術與設備的限制,VR電影目前還是在一個小規模的感覺,「大概不能超過30分鐘,因為人的忍受力還是會有問題,但我相信隨著科技發展,當觀影設備、拍攝技術的演進,有一天確實真正會有很完整的、長度如正規電影一般的VR電影。」同時,在他眼中,「她會是非常好的教育工具。」

大孩子腦中的VR狂想

由於VR能製造出很個人且主觀的環境,「那能給人一種感受,主觀、臨場、真實的感受,因此假設是軍隊要進行演習操作、模擬突擊狀況,又或者是消防隊員需要模擬救援現場等,就很適合。」廖慶松說。

「還有,觀光影片!沒錢出國環遊世界,我至少可以買一套環球世界的VR影片,從搭飛機、下飛機到各國的各景點,從日本羽田機場到西班牙聖家堂,全部360度給你走一遭,那樣的體驗是真實的,而且很多相關資訊可以嵌在上頭,比起真實旅遊還更深入。」廖慶松呵呵笑,「不喜歡的景點還可以快轉快走,重點是很安全。或許,以後還會有5D的體驗,當座椅能與鏡頭影像內容連動,人一坐上去,可以完全被控制觀看方向、感受位移震動…。」

對於VR與影像結合的應用可能,廖慶松有很多想像,他認為若發展到極致,「人們的五感都可以全部交給她!有種靈魂都要交出去的感覺。或許像是催眠、意識形態的植入、思想控制,都可能靠著這樣的形式達成。」在電影的部分,尤其是冒險、科幻類型的影片,更能有身歷其境之感,「但這要很小心,會不會有人被嚇死,太真實了啊,搞不好以後進電影院都要先做身體健康檢查喔」,廖慶松又呵呵笑了出聲。

這回擔任金馬學院五位導演的VR電影監製,廖慶松說,大夥的共通問題都一樣:360度的空間運用,主要敘述面在哪?鏡頭轉接之間,因為是太真實的立體,怎麼轉?這其中的心法,如同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廖慶松給所有導演的秘訣是:唯有限制最自由。

找到限制才能找到自由

「當你什麼都可以用,就會陷入困境,就跟上場打沒有規則的籃球一樣,喔,那很可怕喔!」廖慶松認為,雖然未來的設備仍會進步、改變,觀眾的體驗感受也會隨著經驗值而轉變,360度的空間世界,或許總有一天大家都會習慣,「但在此之前,自己要先給自己規則,找到限制才能找到自由,主要情節的發生面向、敘述面仍得先設定好。」

未來,或許如同傳統電影一樣,會發展出一套「VR電影敘事學」,但截至目前為止,在廖慶松眼中,VR在電影裡的運用敘事,「傾向某種程度的長鏡頭,一場戲,就是一個鏡頭走下去,只是那角度範圍更廣闊。」說穿了,在技術面的掌握運用之外,長鏡頭考驗的其實還是導演的敘事功力,「長是要看場面調度,遠是要看情感進入,長鏡頭是基本功,得對影像內容、對鏡頭語言很敏感的。」

廖慶松認為,如果侯孝賢很認真去拍VR電影,「是不是會最好我不知道,但一定非常好。」(金馬執委會提供)
監製廖慶松(左)、侯孝賢(右)觀賞《5X1》後製過程(金馬執委會提供)

說到長鏡頭,自然讓人想到侯孝賢。雖然侯孝賢曾在《5x1》宣告記者會上表示VR電影有意思、打破傳統敘事框架,但也老實說自己還是喜歡以一個視角呈現故事的樣貌。與他工作多年的廖慶松也笑:「他如果很認真去拍(VR電影),是不是會最好我不知道,但一定非常好。」

廖慶松回憶,當年拍「刺客聶隱娘」,一度想建議侯孝賢使用3D雙機拍攝,他認為那樣的立體感,會讓觀眾看聶隱娘像是看舞台劇一樣,「但3D的機器一架上,每一次都要測量、調整,那前置作業會花很久時間,導演會碎念…,因為他不懂這些科技也不管理論,他就是搞創作的人啊。」

廖慶松說,VR的特性能讓觀眾的情緒體驗與故事並進,讓觀眾真正參與事情的完成,在電影世界中,的確有些特殊類型片很適合,譬如冒險、戰爭、科幻,但那不會適用於全部。他也清楚,在2D傳統電影中,很需要線性調整、需要自己的剪接專業,但或許在VR電影中,剪接不再那麼嚴謹,「因為更重要的是內容。或許,未來的剪接,除了畫面,也要考慮觀眾座椅的運動幅度,還是得規範、設計觀眾該看到的部分。」

在科技發展的洪流裡,廖慶松選擇打開雙臂、放鬆徜徉,他盡情去感受、了解,但他心之所向的,仍是傳統電影一直帶給他的美好:享受故事。同時,他也清楚,科技再發達、模擬的畫面再真實,萬變不離其宗,真正動人的,仍是情節內容。

172.30.1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