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直很期待能夠使用到名偵探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中的繭,但同時對未來是否像灰原哀所說的,「並沒有所謂的自由,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通通都受到電腦的控制」抱持疑問……
看台上看球的球迷,撐傘等待著;看台下工作的人員,冒雨拖拉著。
藉著跟隨國家元首出訪的機會,在前往中南美洲國家採訪的途經,過境美國紐約一晚,下塌飯店忙碌完所有的新聞發稿處理,好不容易有機會到不遠的時代廣場走走,希望在匆匆離境前,看看這個世界地標的真實樣貌。
行程的最終站,彭部長到了資源回收中繼站,跟著阿嬤一起學習如何將各種資源回收物做初階的分類,從鋁罐、寶特瓶可以換多少錢,到玻璃瓶的瓶蓋要如何拆解,彭部長寧神貫注,認真學習。
若這場記者會是檔節目或是頒獎典禮,我想,收視率飆高的橋段之一,應該會是平常被觀眾遺忘的贊助企業代表致詞。被視為「有點不過癮」的展品,其實同樣暗藏著印象派大師百年前「還要更好」的決心。
近年來,漫畫「我推的孩子」(推しの子)大紅,讓「推し」這個字取代了「本命」,成為日本追星界更常使用的詞語。
小澤征爾認為,交響樂與歌劇是音樂雙支柱,他也將此視為終身信念,每年音樂塾會實際製作一齣完整歌劇,帶著年輕世代深入古典音樂的精華與堂奧。
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陽光普照。維歐蓮(Violaine)拿著法國號,和上百名樂手共同站在活動現場,準備為活動帶來音樂與朝氣。也因為有了他們,示威遊行時常就像場嘉年華。
大學念的是核子工程,卻因為對劇場的熱愛,飛到美國深造,一頭栽進音樂劇的領域,數十年來為國內引進活水,多方牽線,成功推出包括多檔膾炙人口的好戲。馬天宗說,團隊合作才能讓一齣音樂劇有機會達到完美。
從念資工的理工男到喜歡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開始唱團跟巡迴、出國比賽,更創下連續演出上百場的奇蹟,音樂劇製作人陳午明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跟寫程式一樣,要聽懂不同部門彼此的語言,才能寫出一個資訊系統給這些部門用。」
原本考上師大公民教育系,要成為一個公民老師,沒想到一堂《音樂劇史》的課,讓林易衡毅然放下師者的穩定生活,成為四處張羅的製作人,展開另類公民課的奇幻之旅。
相較於當紅企業家 Run, don't walk 的呼籲,詩人羅泰柱反而要人慢下腳步,等心跟上來。在詩人眼中,現代人跟隨物質享受而追逐,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太努力了,如果方向錯了,如果過程並不開心,這樣的追逐又有什麼意義?
30 X 30(cm)的站立空間,實在無法以舒適形容,更像某種人類遷徙。但總有辦法進入更自由的世界……
甘迺迪為何在今日美國仍有崇高聲望?甘迺迪時代的美國經驗對今日的台灣又有何啟示?下一任台灣領袖必須帶領台灣面對戰爭的威脅及國內的撕裂。汲取甘迺迪的教訓,我們對下一任總統又應該要有什麼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