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操盤《LPC》創下139場演出紀錄 陳午明對音樂劇的愛Now Change

從念資工的理工男到喜歡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開始唱團跟巡迴、出國比賽,更創下連續演出上百場的奇蹟,音樂劇製作人陳午明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跟寫程式一樣,要聽懂不同部門彼此的語言,才能寫出一個資訊系統給這些部門用。」
2023/6/4
文:趙靜瑜/攝影:裴禛/圖片提供:陳午明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是外百老匯知名長壽音樂劇,由20個短篇快速換場構成,展現戀愛、結婚、生子不同階段的人生議題,節奏緊湊,歌曲動聽,再加上主題通俗,問世以來陸續改編成各種語言版本。2007年台灣首度演出,在皇冠小劇場以英語版演出35場,反應熱烈;2021年於南村劇場再度演出35場,而又在2022年創下連演139場的佳績,締造音樂劇在台連續演出場次最高紀錄,今年下半年將乘勝追擊,繼續加演。

創下連演139場漂亮紀錄的人,正是音樂劇製作人陳午明,他外型忠厚圓潤,思考卻非常靈活,以資工科系的理性背景加上參與各類音樂會及音樂劇團體演唱的感性,活躍於音樂劇圈,從2007年受邀擔任《LPC》製作人、擔任人聲樂團「神秘失控Semiscon」團長到2011年主辦亞洲人聲藝術節「Vocal Asia Festival」,擔任執行長。他觀察台灣表藝發展趨勢,重製外百老匯音樂劇《LPC》,為台灣音樂劇發展安上了一塊「長銷劇」的拼圖。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是外百老匯知名長壽音樂劇,由20個短篇快速換場構成,展現戀愛、結婚、生子不同階段的人生議題。(活性界面製作提供)

驗證直覺、服務與商業模式

這一切對陳午明的製作人生涯來說,證明了3件事。

第一是「驗證直覺」,陳午明說,雖然他的歷練豐富,「但決定做《LPC》對我來說是一種直覺,這樣講很奇怪,你可以說是第六感,但其實不是。」陳午明說,因為自己前面已經看了很多,累積了很多,觀察了很多趨勢,知道可能台灣的觀眾喜歡看什麼,最近什麼戲賣得好,哪個演員特別受歡迎,那個設計說不定可以一起合作出超乎想像的製作,「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匯集而成的直覺,突然浮現在腦海中,對,我覺得可以做《LPC》。」

陳午明說《LPC》之前就演過,相對是一個比較保險的嘗試,「我過去做過,現在只是拿到新的市場去嘗試,以產品開發的角度來說,《LPC》的確是一個好商品。」

第二是「驗證服務」,陳午明說,《LPC》這部戲就是外百老匯音樂劇,輕輕鬆鬆講愛情,陳午明領軍的活性界面製作團隊則將南村劇場打造出生活氛圍,「我想證明邊喝酒邊看戲,下班後看場沒有負擔的小表演這件事到底成不成立,可不可以吸引更多觀眾進來,喜不喜歡我們提供的這種看戲服務,然後模式成立,接下來挑戰我們能不能很穩定提供這個服務。」

《LPC》連演了半年,對於台灣的表演藝術圈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營運模式,「這半年我們經歷需要很多演員輪流演出,11個演員輪番上陣,幕後如何安排檔期,對手戲:來不來得及換衣服,後台容不容下那麼多人;我們前台能不能頂得過連續八個月的銷售期跟六個月的演出期,如果頂得過的話,表示這個概念應運這個概念而生的服務,我可以穩定的提供。是的,我們做到了。」陳午明說。

最後是「商業模式驗證」,陳午明表示,連演139場證明團隊的概念對了,服務做到了,「我再賣一次,還是有那麼多觀眾願意來看,代表說這個商業模式成形,那我也許就可以再賣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這樣一直到票房出現疲態曲線為止。」

陳午明在南村劇場創造了音樂劇《LPC》長銷紀錄。(攝影:裴禛)

引進製作總經理 掌握現場大小事

身為製作人,陳午明說,其實一開始真的不那麼有把握,「選擇做這部相對安全係數高,又是小戲規模,相對比較好掌控。」過程中陳午明引進許多百老匯的SOP,比如說這中間他和另一位製作人吳筱荔不可能每天都在,導演跟主創團隊也不可能每天都在,於是他在製作群中引進製作總經理(General Manager),和製作經理、舞台監督每天寫一個當天的現場報告(performance report),掌握大小可能發酵的細節,繼續打持久戰。

想起那139場的階段,前期預售到中間如何持續行銷動能,陳午明心裡曾經浮現「累」這個字,「我們那麼愛進劇場的人,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每天都要進劇場,突然覺得去劇場好累,突然變成上班族,但我轉念一想,那不正是我們做劇場的人夢寐以求的事嗎?」陳午明說,心態的轉換,制度的形成等等每個環節都那麼精細而重要,「沒有一齣劇暢銷這麼久過,這些都等待我們繼續證明。」

「活性界面製作」是一個製作公司的樣態,陳午明是執行長,合作夥伴吳筱荔是公司營運長,「筱荔在財務、稅務、法務上面的能力比我更強,我比較藝術家一點點,台灣不缺好作品,但是作品怎麼樣可以商業運作,這些缺一不可。」

陳午明分享,製作公司跟劇團不同,上面沒有藝術家,所有決策權都在製作人的身上,「這沒有好不好,大家各自需要去找到對的方法。」陳午明說,過去模式就是以藝術家為核心,導演也好,編劇也好,或者是主要演出者,然後做一部戲,以劇團為班底去做。

外百老匯音樂劇《LPC》節奏緊湊,歌曲動聽,再加上主題通俗,問世以來深獲好評。(活性界面製作提供)

從上游到上上游

陳午明說,在台灣劇團製作人就像是統籌,包括行政、財務等等,但要再往更市場化的發展,製作人還有更多事情要做,「你必須去找投資人,必須跟投資人談投資,必須去設定產品營運模式,商務模式,再去連接到更多的合作品牌跟資源,也就是說,當劇場內容已經顧好了,下一步應該開始不停地往上去尋求各種資源。」

陳午明說,他也在尋找「音樂劇製作人」可以運作的模式,「最近有機會接觸電影製作,聽一個製片人分享經驗,他說製片人(Creative Producer)有三件事情你一定要顧好,一是顧好你的卡司,二是顧好你的劇本,第三件事情是顧好你的財務,這三件事情是電影開發前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我覺得這也是音樂劇製作人可以注意的方向。」

從念資工的理工男到喜歡阿卡貝拉無伴奏人聲,開始唱團跟巡迴,直到現在陳午明行程忙碌,但仍然維持演唱,「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媽問我說學鋼琴跟學電腦選哪一個,我當然選電腦,因為可以打電動,於是開始接觸寫程式。」國中就喜歡在校外打電動,要聯考了發現功課不好,「我就去補習班,發現補習班老師打得很用力,那老師不但少一分打一下,打之前還會助跑,但我也的確欠揍,現在午夜夢迴,我的確很感謝他。」

高中上了建中,迎新音樂會上聽到學長演出一首從來沒有聽過的歌,「我就去打聽,原來叫做《歌劇魅影》,開始去西門町佳佳唱片行找唱片,原來這叫音樂劇,原來還有《貓》,開始跟也一樣喜歡的同學聊音樂劇。」就這樣一頭栽進音樂劇的世界。

建中畢業,奇混無比的陳午明考到淡江資管系,「同學都說沒有念書,我才是真的沒有念書的那個人。」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正好有同學說要一起演音樂劇,邀陳午明加入,在南海劇場演了兩部百老匯音樂劇,一部叫做《鐵達尼號》,一部叫做《秘密花園》,之後又加入了連芳貝老師的「音樂劇坊」,自此踏上百老匯這艘船。

陳午明說,那時自己的狀態無論經濟或人生都過得非常辛苦,「但我很膽小,我膽小到我沒有放棄的勇氣,人家都說有堅持的勇氣,但我是反過來的,我沒有勇氣放棄,所以我一直在這裡。」(攝影:裴禛)

堅持來自膽小

淡江畢業之後,陳午明回歸正途,考上政大資管研究所,也去資策會上班,在資訊市場情報中心擔任工程師,「音樂劇的夥伴又來聯絡,要不要一起去唱阿卡貝拉,後來組成了神秘失控,拿到台灣冠軍跟奧地利葛拉茲大賽冠軍,開始唱阿卡貝拉。」

2007年,陳午明遇到了嵐創作體的團長林家億,邀請他擔任《LPC》的製作,那是他第一次擔任製作人,也是在過程中相識了從美國百老匯工作回來的馬天宗。「35場賣完,成果很好,可惜劇團後來還是沒有繼續下去。」之後陳午明陸續接觸音樂劇,包括到音樂時代做《隔壁親家》的執行製作,很多「製作人」的想法已經開始萌生;與吳筱荔共同成立了「劇織造」,一年就推出了六到七部小戲,但那時沒有太多財務概念,賠錢賠到沒有錢租房子,有半年是睡在神秘失控排練室的沙發上,「大家來排練看到我,以為我早到。」

陳午明說,那時自己的狀態無論經濟或人生都過得非常辛苦,「但我很膽小,我膽小到我沒有放棄的勇氣,人家都說有堅持的勇氣,但我是反過來的,我沒有勇氣放棄,所以我一直在這裡。」陳午明說,可能因為愛的東西太明確,「我不能想像我放棄之後,我整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反而覺得是我自己沒有勇氣放棄我所愛的這些事情。」

就在陳午明繼續奔波,繼續嘗試,繼續燒錢之際,生命中的貴人陳鳳文出現,2011年起,陳午明擔任陳鳳文主導的亞洲人聲藝術節「Vocal Asia Festival」執行長,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辦人聲藝術節,在上海舉辦各種阿卡貝拉大賽跟種子教師推廣,到日本瀨戶內海舉辦人聲藝術節,非常忙碌,陳午明也稍微將喜愛的音樂劇位置在心裡稍微往後挪了些。

「陳董事長自己很喜歡合唱和阿卡貝拉,覺得這是對世界有幫助的良善藝術,她就希望可以推廣。」陳午明有一次聽陳鳳文說,為什麼要找他一起工作,「她說我樂於分享,她看到一次,有一些可以跟文化部外交部申請的補助,我就站在路邊手把手分享給其他阿卡貝拉團隊,這讓她印象深刻。」去年陳鳳文因病過世,陳午明格外感傷,「如果不是跟著她這十幾年,我不會成為現在的我,也許我就只是一個空有夢想而實現不出來的人,不管是阿卡貝拉還是音樂劇。」

《LPC》2023年下半年將重新推出。(活性界面製作提供)

陳午明會重拾音樂劇的契機,是疫情。

疫情來了,全世界彷彿停止轉動,陳午明那時突然閒下來,不需要上海台灣兩邊跑,「我也有時間好好想想要做些什麼,就想到了音樂劇。」剛好同一時間,南村劇場開幕,也跟南村劇場主理人馬天宗重新連繫上,決定試試看再做《LPC》,也有了現在的百花齊放。

表演藝術光譜每一端都需要好表演

「我慢慢知道,做阿卡貝拉,做音樂劇,就像是回到當初念資管的初衷,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做溝通,資管要懂會計,懂統計,要聽懂不同部門彼此的語言,才能寫出一個資訊系統給這些部門用,這是溝通。」陳午明說,製作人則是做舞台上跟舞台下跟觀眾之間的溝通,他甚至產生了一個理論,「人所以會感動,是因為五官一直吸收資訊進去,到腦中轉化,如果我想盡辦法用一個方式讓一個人吸收資訊,當我給資訊的效率高於他吸收資訊的效率時,那個瞬間,有一些東西會破掉,那就是全身會起雞皮疙瘩的時候。」

陳午明說,音樂劇是以大量的,高度整合的,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服裝設計,視覺設計,音樂設計以及角色在同個水平上同步灌輸,「當資訊滿到來不及處理,你就會起雞皮疙瘩,那個就是人會感動的時刻。」在那之前,「我們就是要不斷努力,讓所有元素都能高度整合,這是我覺得音樂劇好玩,但是也非常難玩的地方,因為常常絕大部分辦不到,需要更努力追求。」

陳午明說,如果表演藝術產業是一個光譜,光譜每一端都要有產品才會讓市場完整,「有一批人持續做市場化的商品,也有另外一批人持續把表演藝術當成跟社會對話,反映現實,政府更需要去補助這一塊的人,同時間也要讓另外一邊做市場化產品的人,持續跟一般人對話。」

陳午明認為,讓表演藝術觀眾進來的漏斗要「開」,「越上面更開,一般觀眾慢慢就會把表演當成娛樂,一個體驗,一個享受。當觀眾越來越多,這個口越打越開,才會有機會看見深化的,做藝術的人的作品。」陳午明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上層的開口打開,大家各自在光譜的不同角落努力,讓光譜彩虹可以更亮更完整。

主題照:活性界面製作執行長陳午明,創下《LPC》連演150場漂亮紀錄,(攝影:裴禛)
172.30.1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