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紀錄片走進台灣社大 聞海盼學員認識對岸

2023/1/28 15:35(1/28 15: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國大陸紀錄片導演聞海,近年從香港移居台灣,繼續保存與推廣中國紀錄片。圖為2022年9月,聞海在台北萬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相關課程上講解介紹。(聞海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傳真  112年1月28日
中國大陸紀錄片導演聞海,近年從香港移居台灣,繼續保存與推廣中國紀錄片。圖為2022年9月,聞海在台北萬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相關課程上講解介紹。(聞海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傳真 112年1月2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28日電)來自中國的聞海,堪稱跑過最多台灣大學校園的紀錄片工作者,近來更深入社區大學。他期待透過討論中國獨立紀錄片,讓承載台灣公民社會理念的社大學員們,認識真實的中國社會。

去年9月,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首次將中國獨立紀錄片納入到「兩岸公民社會議題」的大框架探討,由於學員反應不錯,今年2月14日起,聞海和社大教師杜文仁將再次共同開設「影之道—中國獨立紀錄片的見證、覺醒與抗爭」課程。

聞海(黃文海)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在官媒央視工作過,後來成為紀錄片導演,相關經歷讓他對中國的基層社會有更多認識。對他來說,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所說的「生活在真實中」很能說明拍紀錄片的感召力。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是「中國公民空間的擴展」,特別是隨著行動上網普及,重大新聞更容易被記錄影像和傳播,知識分子艾曉明和藝術家艾未未也都加入拍攝行列,讓紀錄片成為建設公民社會的媒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政府對當代藝術各個領域的發展,打壓紀錄片影展的力度最大。

今年距離中國3大紀錄片影展的最後一次放映活動正好10週年。

早在2011年,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和南京的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就已經是最後一屆,之後要再辦都被當局禁止。只剩下北京獨立影像展在2013年還撐著,以不對外公布的方式播映,其中,藝評家栗憲庭對紀錄片的支持功不可沒。

到了2014年,北京獨立影像展開幕前夕,公安翻牆奪走約1500部栗憲庭收藏的影片,相關人士還被警方帶走, 整個過程被記錄下來,拍成「沒有電影的電影節」一片。

中國表達環境的緊縮,使得聞海在最近這10年,做更多的是保存和傳播紀錄片的工作。

他先是在2013年到香港,隔年在港成立紀錄片研究會;隨著香港國安法實施,港府藝術發展局對其研究會的支持停止,海外收藏最多中國紀錄片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也不再有自主權,聞海的相關工作便轉移至台灣,他在2021年8月申請居留通過,目前定居台灣。

在台灣,聞海結識了一些社區大學領域的資深人士,像是杜文仁、蔡傳輝、張則周等,彼此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是聞海帶著中國紀錄片走近社大的機緣。

社大的初衷與台灣公民社會的理想結合,希望透過「解放知識」,讓更多民眾在校園以外也保持思辨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根據這堂課的介紹,師生們將一同探討「中國未來公民社會的可能性以及民主台灣能給予的影響和借鑑」。

聞海認為,他們所介紹的紀錄片反映出近20、30年來的中國面貌,像是全球化下的中國工人、抗議者、女性等不同群體的處境,「這些影片好像眾人在拼馬賽克,浮出一個關於中國的圖像」,提供有別於中國大外宣以及「逢中必反」兩種極端言論的另一種視角。(編輯:楊昇儒/曹宇帆)1120128

中國紀錄片導演聞海和社大老師杜文仁(圖中靠近電視講解者)2002年9月起共同在台北萬華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開設中國獨立紀錄片相關課程,期盼台灣民眾關注中國社會發展。(聞海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傳真  112年1月28日
中國紀錄片導演聞海和社大老師杜文仁(圖中靠近電視講解者)2002年9月起共同在台北萬華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開設中國獨立紀錄片相關課程,期盼台灣民眾關注中國社會發展。(聞海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傳真 112年1月2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5